顾炎武古韵歌部支韵字演变研究考论
2012-08-15渠佳敏洪晓斌
渠佳敏,洪晓斌
(1.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2;2.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甘肃 兰州 730070)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并在清代结出累累硕果,顾炎武功不可没。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分古韵为十部,奠定了后来古韵研究的基础。顾炎武之音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其《音学五书》中,全书凡38卷,分为《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20卷)、《古音表》(2卷)。其中,《音论》乃“五书”之旗帜,《唐韵正》则是顾氏于“五书”中用功最勤、卷帙最大的一部,与《音论》、《诗本音》、《易音》、《古音表》一脉相承,密切关联。在《唐韵正》中,顾炎武对一些韵部的历史演变作了考证,其中不乏精彩之论。论文主要以顾炎武古韵歌部支韵字为例,探讨了顾炎武古韵研究的方法、成果与得失。
顾炎武在《唐韵正》一书中认为,《广韵》五支韵,在上古时期当析为两部,其中“支枝卮萎伎提儿疵訾卑斯雌知危衰”等字与六脂七之通为一韵;“眵移蛇为麾倭糜雷縻垂羸吹披陂随窥奇羲崎筏仪皮疲蠡罹羁畸施细铊差嵯螭漪猗椅驰池规”等字与七歌八戈通为一韵(其实当归入古韵歌部,下文为了阐述的方便和行文的简明扼要,将这类字称为古韵歌部支韵字)。并运用《说文》谐声归纳说:凡从支从氏从是从儿从此从卑从从尔从知从危之属皆入此,即顾炎武古韵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口台部。凡从多从为从麻从垂从娘从奇从义从从离从也从差从之属皆入此,即顾炎武古韵歌戈麻部。
在离析支韵字的同时,顾炎武还对歌部支韵字的历史演变作了讨论。现将具体讨论情况胪列如下:
仪按,仪字自汉中山王焉《文木赋》“载重雪而稍劲风,将等岁于二仪”,始与枝雌知斯为韵。
罢按,罢音皮,皮音婆。凡经传中罢倦之罢,罢休之罢,皆读婆。今人因皮而误,又添一蒲蟹反,至土音则又转而为蒲怕反矣。《仪礼·乡饮酒礼》“饮酒罢”,刘音皮。……晋陆云《答兄诗》“倾景坠,夕不存罢”,始与饥为韵。
离按,《老子》“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庄子·马蹄篇》“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在宥篇》“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始以离为二字与知为韵。
螭按,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舆,驷苍螭。垂旒旌,旆合谐。大弦而雅声流,烈风过而增悲哀”,入皆韵。
(以上为平声支韵演变材料)
蚁 按,汉蔡琰《胡笳十八拍》“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始与起是里美垒徙此为韵。
(以上为上声纸韵演变材料)
义 按,义字自《太玄经·玄图》“昼夜相承,夫妇系也。终始相生,父子继也。日月合离,君臣义也。孟季有序,长幼际也。两两相合,朋友会也”,始入置韵。
(以上为去声置韵演变材料)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顾炎武对此类字的演变所引材料大多是两汉时期的,其中,西汉时期的韵文材料少,东汉时期的韵文材料多。同时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歌部支韵字,在具体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最早的在战国末年,以《楚辞·大招》和宋玉的《高唐赋》为例。最晚的在晋代,以晋代陆云的《答兄诗》为例。而大多数字在西汉已经开始向支部演变,到东汉基本上全部进入支部,与支部支韵字合流。而对于个别字,如晋代陆云《答兄诗》“倾景坠,夕不存罢”、《楚辞·大招》“修滂浩,丽以佳只。曾颊倚耳,曲眉只。滂心绰态,娇丽施只。小要秀颈,若鲜卑只。魂乎归来,思怨移只”、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舆,驷苍螭。垂旒旌,旆合谐。大弦而雅声流,烈风过而增悲哀”,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成是韵部演变中的个别现象,因为汉语韵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都有一个前奏和后续,不可能整齐划一。
顾氏在韵末加按语说:二韵(二韵指顾氏支歌两部)在古诗截然不相入,《楚辞》亦然。黄石公《三略》始以施加宜移化随入支字韵。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以驰离河沙入脂之微灰字韵。卓文君《白头吟》以离为入支字韵。枚乘《七发》以离入支字韵。东方朔《七谏》以池入脂微字韵。《列女传·鲁秋胡妻颂》以河入之微字韵。扬雄《甘泉赋》以驰入脂微灰字韵。《反离骚》以驰入脂字韵。《冀州牧箴》以多入脂皆字韵。张衡《西京赋》以施罢仪驰入支字韵。《南都赋》以池螭入微齐灰字韵。《思玄赋》以蓠亏入支字韵。王逸《九思》以施戏峨为入支脂字韵。祢衡《鹦鹉赋》以离仪奇宜入支字韵。蔡琰《胡笳十八拍》以为离亏宜移随垂入支字韵。《古诗·行行重行行》以离入支字韵。《冉冉孤竹生》以阿萝宜陂为入支微字韵。《满歌行》以罹移入支字韵。《焦仲卿妻诗》以移为施仪离奇池入支微灰字韵。王延寿《王孙赋》通篇出入支离二韵。至《七谏·哀命》一篇则尤知离三韵合用,是则此韵之讹,其来久矣。
从上边分析我们似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顾氏对于歌部支韵字的演变持这样的看法,即歌部支韵字的历史演变,在战国末年开始肇其端,西汉时期开始大量地向支部游离,到了东汉已经基本上与支部支韵字合流。
罗常培、周祖谟两位先生在探讨这一类字的演变时认为,“在晚周的时候歌部字已经有跟支部相通的例子,如《楚辞》《九歌》《少司命》‘离知’为韵,《老子》《能为》‘离儿疵为疵知’为韵,《反朴》‘雌离儿’为韵,《庄子》《在宥》‘知离’为韵,《韩非子》《扬权》‘地解’为韵,《吕氏春秋》《精论》‘疵知窥离’为韵,这些例子里‘离’、‘地’两个字都跟支部字通押。……到了西汉时期歌支两部相叶更为普遍。几乎支部的字都跟歌部字押韵。(略其例证)……可是,到了东汉,歌部和支部有了新的变化。鱼部的麻韵一系的字并到歌部里来,而歌部的支韵一系的字并入到支部里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也认为,在汉代,西汉音系与先秦时期基本相同,到了东汉时期变化较大。总体上看来,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许多韵部的字与先秦不尽相同,或大不相同。“支部范围扩大。先秦歌部‘仪宜移施麾奇螭披池离皮垂罴猗陂随议妫宜疲驰羲为迤丽蓠被靡弥欹罹地’等字转入支部。”
从以上我们对顾炎武歌部支韵字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对歌部支韵字演变的考证大体上与上述研究成果相合,只是在表述上不太严密,原因在于缺少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论证。顾炎武在探究歌部支韵字的历史演变时,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了古韵歌部支韵字的演变线索,尽管在结论的精确程度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然开古韵歌部支韵字演变研究之先河,我们不能苛求于他。
顾炎武对歌部支韵字的处理,既有离析之功,也有对这类字历史演变的详细考证,结论大体正确。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也为我们研究某一字或某一韵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首先,在对个别字所在韵部的历史演变研究上,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做到信而有征、有理有据,与其所在韵类的历史演变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于不能形成定论的部分,做到暂存阙疑、以俟来哲。如顾氏考证“宜”字的历史演变时,就采取了这种方法:
顾氏首先援引先秦两汉等韵文材料,证明“宜”字在上古当归入歌戈类。或许由于材料有限,同时出于他谨严的治学作风,顾氏没有考证“宜”字的演变时间。因此他借鉴前人成果,对“宜”字进行分析,做到了阙而存疑,不冒然下结论。其次,在考证某一韵的历史演变时,应该以个别字的考证为基础,借助不同时期详细的韵文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判断与界定。
[1]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力.诗经韵读·楚辞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6]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