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2012-08-15李晓蓉段园园
李晓蓉,王 红,段园园
(1,2.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3.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通识教育逐渐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普遍实施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而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
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本要求》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高职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实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英语教学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人才的重任,从中不难发现,基本要求的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一、通识教育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为了探索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该课题组成员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我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为了使此研究具有客观性、全面性,该课题组的调研在江西主要三所高职院校内的2010级和2011级学生中进行,按照文科、理科还有工科三类随机进行,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发放调查问卷720份,收回有效问卷719份。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到我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试目的过于明显。根据问卷结果显示,49.79%的同学认为这是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一大不足。虽然我国已倡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年,但纵观我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单词讲解、语法讲解或是课后习题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别提以英语为媒介向学生传播不同社会文化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学校和教师的这种错误教学理念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当被问及“学习英语的目的”时,竟然有47.57%的同学表示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过级或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而仅有4.73%的同学表示学习英语是出于兴趣爱好。可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已经狭隘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根本没有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在问卷调研中,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公共英语课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时所要做的仅仅只是听老师讲以及认真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英语的必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也直接导致54.25%的被调研学生表示英语课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兴趣。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问卷调研结果显示,79.28%的同学表示现行英语考试体系没有意义或是根本无法衡量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这是由于我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仅仅采用书面方式,且试题大多直接来源于教材当中的课后习题、教材所配套的习题册或是历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试卷。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本和习题,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需要太认真,只需要在考前狂背相关知识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研究设计
该研究通过对719份有效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发现60%的同学欢迎通识教育的实施;70%的同学希望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77%的同学希望英语课堂丰富授课内容,多讲些国外文化;近75%的同学希望改进教学方式,求新,结合影视等多媒体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等。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提出的通识教育在高职实施的可行性,该研究积极探索改进原有教学设计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通过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采集新的研究数据,重点关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鉴于研究的需要和方便,课题组成员决定在九江某所高职院校的2011级学生中文科、理科和工科各取一个班共三个班的同学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得到了该校领导的支持,为了便于课题组的观察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任课教师安排上特意安排同一个老师的三个平行班,使用同一套教材,在为期两学期的教学中并对三个班共102位学生学习情况做了追踪记录。
1.实验过程
参加实验的三个班级统一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修订版)综合教程,主编,许小贞等。课时安排为每周四节,其中每周两节普通教室,两节多媒体教室。任课老师首先对实验的三个班级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过级率进行了统计,然后查看了上学期各班的课堂表现记录和期末成绩,并交流了以前上课的教学方法。
老师先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上完Unit1-Patriotism:先讲单词的用法,再分析句子结构,翻译句子大意,讲解课后习题。观察到学生的课堂反应平平,学生们只是在提问时会非常紧张地、不情愿地站起来配合一下。整个课堂几乎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在学完课文后随机问几位同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大家都不知所云,并表示考试又不会考。而课堂出勤率低,尤其是理工科,好多人在听说要点名后,才会偷偷在课间跑来上课。
从Unit2-Capital Cities开始,任课教师开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首先老师以Can you list some famous cities in China?导入,随后安排了课堂讨论page20上的三幅图片:Do you know what cities the following pictures show?Can you say somethingabout them?刚开始学生不是很乐意表达,后来有人直接问可以用中文吗?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suggested words后,有个别同学尝试着简单地表述。随后老师问道Arethey capital cities?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capital cities?此时同学们就开始列举一些首都城市的共性。在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简要总结之后,老师指出好多首都其实都有其独特的一面,然后进入课文。让学生自己快速预览课文,找出生词和出现的城市名,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生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接下来,老师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课文讲解。讲解过程中,每每遇到文中提及的城市,老师都一一给同学们展示该城市的图片以及简要的人文介绍,还有该城市里有名的风景区。整堂课同学们兴致较高,对于优美的景色不时发出赞叹声,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旅游。对于文中还涉及到的英国大诗人Shelly,老师也对其思想和主要作品做了介绍。对于文中出现的生词,老师则是挑选了几个重点的词汇进行讲解,随后结合课后Work Out II部分加以巩固掌握。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会时不时地对所讲话题产生兴趣,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性。尤其是多媒体课堂,同学们更是积极,课后还有同学在讨论到底是哪个城市更适合留学等内容。
针对Unit3-Life and Money,老师和学生展开了What ismost important in your life?Do you know with what they buy money and what they buy with money?的讨论。在课文讲解中,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和传统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还和同学们讨论了当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劝解同学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同时告诉同学们世界主要几种货币不同的符号标识。
对此后的几个单元,老师都是结合课文内容做好课前备课,扩充课文中的知识点,扩大同学们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试验成果和访谈
在对实验班级同学进行访谈时,他们纷纷表示:现在的英语课有趣多了,内容充实,尤其喜欢多媒体课;课堂上的每一次讨论都想参与,尽管有些还是不会用英语表达,但课后知道该查找些什么话题,对外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尽管学术自由,但西方国家的学生对老师很是尊重;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英语,英语用处很大,还会继续学下去。
此外,在通识教育实施的两学期中,三个班的整体班风有很大的改善,个人修养提高了,3位同学被评为“年级学习标兵”,25位春运期间在火车站做“青年志愿者”,6人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3.分析和总结
从教学内容上讲,在通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课堂重点从枯燥的单词讲解转移到课文内容的分析,以及所涵盖的文化知识方面,极大地增加了授课内容的趣味性。此外,让学生自己查找生词,会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课堂模式上讲,老师转变角色,启发和鼓励学生一起参与话题讨论,既为学生提供了口语锻炼的平台,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之多媒体在视觉上和音频上的冲击,学生会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对现实多了一分了解,觉得所学的东西不再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进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总之,此次实践是比较成功的,进一步证明了以公共英语为媒介传播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全新的教学探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老师的备课量增加;学生的任务较多;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工科与文科生所学专业的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对通识教育中侧重点的影响等等。这项改革需要师生和校方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进行,有待后续研究的补充。
[1]曹勤.通识教育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2):99-100.
[2]陈霞.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外语发展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2009,(10):90-92.
[3]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