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限境遇下的凝视
——从视觉文化理论角度分析电影《风声》

2012-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风声李宁文化

刘 婕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语言与文学研究]

极限境遇下的凝视
——从视觉文化理论角度分析电影《风声》

刘 婕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视觉文化理论是以视觉的概念为主轴讨论现代与后现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文化意义与主体体验。本文选取了传播范围较广,观众较多的电影《风声》作为例证,从多重凝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较通俗的方式展现视觉文化理论的一角。

视觉文化;电影;《 风声》

我们正面临着视觉文化转型: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图像不断地驾驭超越乃至征服文字。

无论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还是以形象(图像、影像)为中心的文化,我们所讨论的都是达到“知”的结果而需要的途径。围绕这个中心,过去我们讨论言与意的关系,讨论误读,讨论阐释;现在我们讨论的则是看与被看、多重凝视关系。相比言语有可能造成的歧义,图像中包含的信息层次更加复杂,且相互作用,这涉及到看的遮蔽与扭曲。如果给出一段文字和一段影像要求归纳大意,那么后者比前者的可能性要多得多。

电影的兴起对视觉文化转向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则运用视觉文化理论的一些观点对电影《风声》进行粗浅的分析。

《风声》是一部谍战题材的作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潜伏在汪伪政府中我方地下工作者濒临暴露,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设置了一种极端境遇,把有可能是汪伪政府极力追捕的间谍“老鬼”的五个人置于一个与世隔绝的裘庄中,以王志文扮演的情报处长为首的汪伪特务审讯他们,观察他们,隔离他们,以试图找出谁是真正的“老鬼”。而真正的“老鬼”除了避免暴露之外还担负着传递消息的重要责任。故事由此展开。

整个故事的框架就是一个看与被看、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从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金生火、白小年五人踏进裘庄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由武田和王田香精心布置的被看的场域,这种观察和凝视无处不在,具体包括在物理上和在心理上。物理方面: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先进的针孔摄像头之类的设备,但是老式的望远镜、窃听器和大量作为耳目的守卫人员的安排还是可以满足观察的需求。五个人的一举一动几乎完全显现在情报处长王田香的视野之中。心理方面:王田香先是单独地审讯每一个嫌疑人,仔细观察他们在回答固定问题时的反应;然后把顾晓梦认为吴志国是“老鬼”的消息公之于众来观察不同人的反应,就像做实验般的分析不同阶段五人不同反应所体现的心理动机。王田香对五人的凝视构成了第一层的凝视。

然后是各个击破,由于笔迹的相似,白小年成为了第一个重点怀疑对象。对白小年的抓捕是在夜间进行,而且在带走白小年的时候有个特殊的细节——断电,整幢建筑漆黑一片,这一情况遮蔽了其他四人对白小年被抓走这一瞬间的生理上的凝视,而事实上,白小年凄厉的喊叫声在漆黑的环境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对凝视的遮蔽实际上引起更多的凝视。五人之间的相互凝视构成了第二层凝视。

随着白小年的死,也证明了“老鬼”另有其人,李宁玉引起了武田的注意,对其进行了单独审讯。这种特殊的刑罚是让李宁玉宽衣解带,裸体接受对身体器官的测量,电影中的解释是为了摧毁李宁玉的尊严,从而让她说实话。而这一幕主要演员全裸的戏无疑作为一个噱头成为制造宣传的要点,但它是否真的有必要呢?女性的裸露背后总是有男性凝视的目光,李宁玉的裸露也不例外,相信这裸露引起的潜在凝视目光有很多被吸引到了电影院中。这作为一个代表可以体现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凝视。

在武田与王田香对“老鬼”的凝视过程中,这个我们还不确定的神秘人物“老鬼”对武田和王田香的凝视也在贯穿始终,他在观察着日本人的策略,相应调整自己的行动。顾晓梦和吴志国在不知道彼此真实身份时彼此的凝视和彼此暴露身份站在同一立场上对其余三人的凝视也构成了整个裘庄中复杂凝视关系的组成部分。

在确定了顾晓梦和吴志国其中之一就是“老鬼”时,李宁玉被带离了现场,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李宁玉的嫌疑已经被排除,但还是被守卫故意在顾与吴的视野内粗暴对待,就好像李才是“老鬼”,这也是武田与王对凝视关系的遮蔽和扭曲。随后顾与吴被单独留在密闭空间内,武田与王通过监听器想象画面来凝视对象,通过他所听到的对话,王判定吴是“老鬼”。而事实上他得出这个结论也是被顾与吴特意的凝视遮蔽误导的结果。异曲同工的还有吴在停电那一晚闯入顾房间内二者的互动,以及顾在李面前暴露身份时刻。

裘庄中虽然人物不多,但存在着多重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看的遮蔽与扭曲。

观看电影的观众与剧中的人物自然也形成凝视关系,不同的是,观众对“老鬼”的凝视是带有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凝视,对武田与王则相反。前文中提到这是一部谍战题材的影片,众所周知国共对立时期的间谍活动是最活跃的,为什么影片选择的是汪伪政府时期而不是国共对立时期呢,考虑到影片整体的凝视者范围这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通俗的说,这部影片不仅是拍给大陆观众观看的,而且是拍给台湾观众看的,或者说的再直白一点台湾的票房对投资方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出于对影片的潜在凝视者身份的考量,造成了影片表现时期的确立。

视觉文化理论的内容是精深的,本文只是单纯从多重凝视的角度分析了电影《风声》,错漏之处甚多,敬请批评指正。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陈永国.培文读本丛书——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肖伟胜.视觉文化还是图像文化——对巴尔反视觉本质主义之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2011,(6).

[4]徐巍.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J].中州学刊,2008,(3).

[5]周宪.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I235

A

1673-0046( 2012)2-0177-02

猜你喜欢

风声李宁文化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nnular nozzle on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etonation sound wave generated by pulse detonation engine
回望祖山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柳林风声》:治愈系童话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谁远谁近?
跌宕起伏“李宁”
无题
风声雨声慎转背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