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经验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2012-08-15郁菊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高校学生社团

郁菊萍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高职实训与就业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经验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郁菊萍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涌现,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也相当丰富。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是否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人生规划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出发,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经验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做了相关分析,以期能够促进高校社团建设,使其更加规范和合理。

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经验;就业能力;相关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性质及功能的定位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为基础,通过学生自愿参与、主动连结而组成的业余学生组织。它根植于高校的体制改革和文化传统,结合最新潮、最前沿的社会发展趋势,以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彰显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的一面大旗,逐步形成了文体艺术、公益实践、科技研究、理论学习、创业就业、信息网络等六大类较为成熟的社团。各类社团以其丰富多彩、面向最广大学生群体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不仅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约有50%以上的大学生曾经是社团成员,约90%以上的学生曾参加过社团活动。由此看来,大学生社团已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为高校的校园文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挥了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素质培养等榜样示范功能。近年来,高校学生创业社团也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构成要素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能够在工作中应对变化的能力。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获得能够满足就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专业知识理论能力以及求职技巧与能力三个方面。可见,就业能力是随着社会变迁及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综合素质的结合,其内涵和外延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国内学者夏祖浩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四个方面。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业能力是包括基本专业知识、社会社交能力、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求职应聘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综合。

二、学生社团工作经验与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1.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在社团实践中,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社团任务,获得在社团工作的“革命友情”。由此看来,社团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是一个可以开拓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舞台。社团的活动经历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集体,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在社团工作中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更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社团工作经历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使大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求职要素。从现实角度看,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在应聘的时候询问应聘者是否有社团工作的经历,所以,社团成员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积累了社会经验、结识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将来的职场应聘做了一定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有效进行职业规划

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亲自参与社团文化建设与社团实践,准确定位自我,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检阅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个人气质,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醒和全面的认识,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奠定了基础,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指明了方向。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用人需求,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成才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也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是高校的创业类社团,以其很强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以及创业实践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他们动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在大学期间已经开始了创业实践,并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创业生涯,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

3.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服务,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

高校的学生社团,通过其自我服务功能,在学校就业工作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并通过组织各类创业比赛、营销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各类高校的创业类社团的办团特色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初具规模。通过邀请职业规划师举办专场讲座、举办论坛或讨论会等形式向大学生灌输职业规划意识;通过“模拟招聘”、“礼仪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等实际锻炼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实际的在校创业、营销比赛等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业类调查,如在在校生中调查其就业意向、在毕业生中调查其就业情况,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实际的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团的活动空间,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4.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高校的就业服务功能

目前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还不甚完善,就业信息了解渠道也尚欠发达,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自身社会实践体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经历以及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获得,而通过学校原始的招聘会只能肤浅地获得少量的就业信息,且方式低效、成交率低。因此,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和供求信息网络,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疏通就业渠道非常必要。社团成员通过围绕就业需求,利用寒暑假、国庆长假等时间深入地考察招聘市场,走访毕业校友,采访用人单位,获得了第一手就业信息。并且将所获得的就业信息及时整理,反馈给学生和学校,能够帮助学校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就业环境,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同时,学生社团联系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举办专场就业讲座,在提高自己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市场招聘信息的机会,使大学生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为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创造了机会,为岗位选择奠定了基础。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高校作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方法,使高校不负社会所赋予的期望。而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各类科普设计大赛、创造大赛,为自己创造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完善和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在这个倡导“创新才能求得突破和发展”的社会,企业很看重员工的创新能力,在某些特定的产业,创新型人才甚至是千金难求。因此,大学生在社团的锻炼期间所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为自己的求职就业增加了砝码。

6.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素质,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新工作

现代社会科技更新加快,新知识更是不断涌现,旧的行业和职位逐渐被淘汰,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不能应付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更不能一劳永逸。因此,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环境,才能适应职场的变化和岗位的变动。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增加了大学生的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社会认知得到更新、语言表达得到增强,有效地获取了就业和再就业需要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而广阔的视野、适应和创新的工作能力等,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场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之一,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是终点,那么学生社团是载体,课程是方向盘,社团干部是稳压器,特色活动是发动机,实践基地是持续进行的燃料,只要四个方面通力配合,学生社团这个载体就能够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目的,使高校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启动快速发展的列车,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服务,为高校就业工作服务。

[1]包忠荣,涂延.浅析高校就业与职业类社团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4).

[2]陈淑娟.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J].科学教育家,2008,(6).

[3]张建富,吴婷.为大学生就业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组织——记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

[4]龚成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

[5]时军.大学生社团自主发展模式研究[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G718.5

A

1673-0046( 2012)2-0007-02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