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教学由输入型向输出型教学模式转变的探讨
2012-08-15钟丽霞
钟丽霞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精读教学由输入型向输出型教学模式转变的探讨
钟丽霞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专业课程,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输入型模式为主。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际的运用,即输出。如何在教学中将输入型模式转变为输出型模式将是论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精读;教学模式;输入;输出
一、Krashen的输入假设与Swain的输出假设
语言学习始于语言输入,因此语言输入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 是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实现的条件。学习者只要通过图式知识、上下文情景或常识等理解了这些语言输入,语言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得以发展。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中的必要环节,而只是语言能力发展导致的结果。但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运用便涉及到了语言输出的心理过程。一味的语言输入不能保证可理解输入假设的可行性。Swain认为,“可理解输入” 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语言能力;而输出则起着输入无法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Output Hypothesis)理论,从此使人们对语言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地实现语言习得目标。
二、精读教学的现状
精读课在大专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课时设置上便可体现出来。其余的专业课开设时间是以学期来计算的,但精读课是唯一一门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的课程,其学分比重也很大,尽管依各个院校自己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精读课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依《大纲》要求:精读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学生在融会贯通提高阅读技巧的同时,相应地提高写作技巧,并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能听懂相关资料的介绍。因此,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听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大专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将精读课视为重中之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综合教程》的课本内容设计遵循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要求,板块较多,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读的板块即Text,而将其余部分忽略。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没有什么互动的输入型模式。这样就不能检验学生的输入是否有效。没有相应的输出,也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输出之所以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因为输出使学习者调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从而能引起学习者注意到自己的语言问题,发现其输入的知识和运用之间的差异性,找出想表达的与能输出表达的语义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以填补输出信息的差距。当此类信息量充足时,学习和运用方面的障碍会大大减少,从而实现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如果学时学分最多的精读教学都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输出综合能力的目标,那么其余的课程又怎能扭转这个局面呢?因此,教学模式的转变刻不容缓。
三、如何转变教学模式
Swain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学习者必须充分利用语言表达的机会去锻炼,以求提高口语能力;给自己施加说和写这类输出性任务的压力,迫使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已输入的信息储备,从而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实现可理解输出,使知识实现内化的过程。确实如此,如果把“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去操练运用语言的输出型模式,不仅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可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在听和读的过程中亦可实现此目的。
笔者从事精读课的教学有六年、在此期间,从第二年开始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一)听
精读课也可以培养学生听力。每节课抽出五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学生做“Daily Report”,再准备两个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其余学回答来检验听力输入是否有效。学生在回答这个输出环节中内化了输入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听力。内容可以多样化。第一学年是适应期,学生没有太多知识储备,因此要求要低一些。可以给学生一个范围大的主题,最好是和本单元相吻合,以叙述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准备,也有利于本单元教学的实施。第二学年难度要增加,以VOA的Special English为主,要求Reporter只能选择三天以内的新闻,避免了学生随便从网上下载过期新闻的偷懒行为。第三学年除去实习期只剩一个学期,以发表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即议论为主。按照课时安排,班里的每个同学在一个学期内平均有一次机会成为Reporter,教师可以将其记入平时成绩作为鼓励和督促。Swain发现,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如果有来自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句法加工,这样的语言输出才更确切、更连贯、更得体,从而促进学习。
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输出(Reporter)→输入(Listener)→输出(Answer)练习,学生在我系的听力基本功过关考试中的平均成绩高于平行的未实行这样练习的班级。
(二)说
目前我们用过的精读教程,无论是哪个出版社的,它们都有共同点即在课文之前都会有“Speaking”或“Conversation”这一板块,教师不能忽视这个内容。因为它往往和交际能力挂钩,贴近生活,每个单元教授一个交际功能,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很有帮忙。为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就按要求准备好对话,课堂上直接展示即可,然后记入平时成绩,作为鼓励和督促。这个环节笔者一般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能进行两到三组。
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经常会出奇不意地留下一些经典对话。“说”这一输出形式值得在精读课上提倡,它有以下优点:第一,口语输出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检查,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现存的问题,不会堆积遗忘。第二,口语输出和课前的笔头准备对话相结合,既锻炼了说的能力,又锻炼了写的能力。第三,通过鼓励学生当众参与对话表演,可以克服学生的自卑和怯场心理,增加了自信,提高了沟通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样地,在口语基本功过关考试中,经过这样课堂输出训练的学生,其平均成绩高于其他未实行这样练习的学生。
(三)读
除了对课文的精读外,在每一单元的课后都有补充阅读。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一板块,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这个阅读往往交给学生课下完成,老师仅给提供一个参考答案,而大多数学生不会自觉去完成,因此这个阅读也起不到相应作用。
对于补充阅读,笔者都以泛读处理,培养学生scanning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篇幅较长的话,一般六七分钟结束,篇幅较短的话,五分钟之内都能完成。但要限制时间,且随时在黑板上公布时间,这样,学生做完时抬头看黑板就能知道自己完成阅读的时间,并做下记录,和下次进行对比。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力,在这样持续的练习下:输入(阅读)→输出(完成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提高。
(四)写
写,作为书面输出,是英语学习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英语实用能力,也是一个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在书面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要进行语言加工,此时能注意到其语言能力和想要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差距。他们必须反思关于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将语义层面的信息加工深化到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加工。这样,在书面输出过程中强化了语法符号的完善和句法处理的自动化,熟练了写作技能。因此,要让学习者不断进行写的练习,但还要避免学生觉得任务过多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对本篇课文写一个概括或评论,字数不限。这样,要求相对宽松,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也避免了因凑字数而去应付的情况。每次抽查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来帮助他们提高。
可见,精读课时虽有限,但如果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输入型变为学生主动的输出型,将每个五分钟累积起来,学生便可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精读课也能充分体现其角色和作用。
综上所述,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不能使学习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语言输出是外语教学的必要阶段,因为没有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师就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和问题,导致既无法及时、准确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也无法为后续教学输入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学习者既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输入和输出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真正有效的精读教学体系,还需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研究,在充分发挥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2]Swain,M.&Lapkin,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3):371-391.
[3]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Cook&B.Seidlehofer(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5-144.
[4]Swain M.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50):157-164.
[5]王荣英.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J].社科纵横,2008,(6).
G642
A
1673-0046( 2012)2-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