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课中转识成智的策略探究
2012-08-15吕桂芳
吕桂芳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阳泉 045200)
[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研究]
在哲学课中转识成智的策略探究
吕桂芳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阳泉 045200)
针对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识轻智现象,提出了在哲学课教学中实现转识成智的教学策略: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哲学知识中蕴含的智慧;二是运用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运用教学策略必须具备的条件,希望藉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转识成智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
转识成智;智慧;哲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毋庸置疑,哲学是一门大学问,有大用处。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受益终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尽管许多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已经吃透教材,上课也尽心尽力,现实却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头脑里只保留一些高深又抽象的原理知识来应付考试,对哲学课的印象就是抽象、高深、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哲学根本没有什么用。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重识轻智,只注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内容的理解,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最本质的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生活。
记得在最初几年的教学中,笔者也走过类似的路子。后来在看百家讲坛于丹《论语》讲座时,注意到于丹在讲论语时,总是把经典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列举人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引起观众心灵上的波动,进而引发思考,启迪现代人如何在繁闹喧嚣而又紧张忙碌的现世生活中平衡心理,寻求心灵上的自由,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于丹讲座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她能把枯燥的经典加以引申,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拉近经典与现实的距离,从而转识成智,对现代人的心灵进行启迪,应该说是其讲座深受欢迎的很重要的因素。笔者从中也深受启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育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而且要触及学生的灵魂,启发学生的智慧成长即转识成智,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本课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为学生今后的人生与生活提供指南。
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实现转识成智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转识成智,笔者尝试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体会哲学知识中蕴含的智慧
教学活动由三个要素构成: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智慧不会凭空而来,在教学活动中要促成学生的智慧生成,离不开教材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材知识进行教学。但以往的哲学原理课教师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播这个层次,即教师讲解书本知识,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的知识处于公共知识层面,即记载在书本或其他媒体上的普遍的、稳定的、真理性的知识,没有转化为个人知识即个体对世界的认知与反应,造成学生有知识而无智慧,这其实与哲学的本意“爱智慧”相悖。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传播哲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哲学知识中蕴含的智慧,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这是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一步。
(1)结合时事体会哲学知识,使学生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深刻理解国家方针政策,提高自己的政治智慧。如:在学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时,笔者一方面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政治体制,制定适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在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又展示了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然后问学生当代中国的发展,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行不行?脱离世界发展、闭关锁国又行不行?在看了上面的课件展示,又经过这样的提问与反思,学生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不仅体会到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而且深刻认识到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所确立的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又要大胆对外开放的方针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既用哲学知识作为依据分析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用国家具体方针政策深化了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会哲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己的人生智慧
例如:在进行度的把握教学时,笔者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待人是不是越热情越好?人与人之间是不是真的要亲密无间?善良忍让有没有度?上进心是不是越强越好?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处处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又如:在讲必然性与偶然性时,联系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考要想取得好成绩,是靠平时的努力还是寄希望于考试时的运气好?进而使学生明确要想取得好成绩或取得成功,必须靠平时的努力即立足于必然而不能寄希望于偶然;讲现象与本质时,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形形色色的人,认识人性的复杂,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讲事物是运动的时,教学生如何看待当前的成绩与挫折,认识到一切皆是可变的道理等等。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体会到哲学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学问,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思想楼阁,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不仅消除了对哲学的神秘感,而且学会用哲学的思维、哲学的观点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将使他们更好地走好今后自己的人生之路。
(3)结合寓言、民间俗语、古典诗词,使学生体会哲学之美,产生学习哲学之乐,提高自己的生活智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对于清代彭端淑《劝学》中的这段话学生耳熟能详,对它包含的意思也非常清楚,但熟知并不等于真知。这篇文言文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加以解读:难易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表现在难就是难,易就是易,不能混淆;统一表现在双方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失去对方,自身也就不存在了;同时还表现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即为之、不为、学之、不学,为之、学之则难转化为易,不为、不学则易转化为难。民间俗语、成语故事等也体现了深刻的哲学原理。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体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体现;“刻舟求剑”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形而上学、机械刻板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把寓言、俗语、诗词歌赋引入哲学课的教学,会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东西还可以这样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撞击,有助于深化对哲学知识的理解,领悟哲学思想的精髓,使这些道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与品质,提高自己的生活智慧,指导今后的实践行动。
2.运用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
现实生活中不但有真善美,还有假丑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不好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还很活跃,还往往会得逞,社会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学生不是真空地带,社会的假丑恶也会影响到学生。当学生遇到理论与现实矛盾时,往往思想上会产生困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假大空,已经过时。这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哲学原理、哲学知识,学生只会觉得反感,何以谈得上智慧生成、引导人生呢?对此,要直面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现象到本质,从现在到将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
例如:对于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说并不鲜见,人民群众对此也深恶痛绝,因此在讲到三个代表中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许多学生对此不屑一顾。针对这种状况,教师机械的说教对学生头脑中的认识不会有任何动摇。所以笔者没有简单否定学生的思想,而是先提出两个问题和一个假设让学生分析: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是如何领导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改革开放走上富强之路的?假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会怎样?学生经过相互讨论,一致认同党确实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党就没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但紧接着学生就反驳说,可是现在党内许多干部却出了问题,大搞权钱交易,中饱私囊,早已脱离了人民群众。笔者运用哲学原理中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回应学生既然任何事物都有矛盾都有问题,那党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呀,有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呀!学生点头称是,笔者接着又补充介绍了近年来党内形形色色高官落马的案例,以此说明党惩治腐败的决心。至此,学生不仅从内心接受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坚信与坚持党的领导,而且学会了对各种现象辩证地、独立地去思考,不人云亦云,提高了思辨力、分析能力。
三、实现以上教学策略必须具备的条件
1.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在哲学教学中,要想实现转识成智,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一个智慧型教师。教师自身要真懂、真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原则来分析问题。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修炼,不断促成自身的智慧生成。同时,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的课堂才能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用教师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智慧。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持有者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因而学生获得的只能是死知识,不可能生发成智慧。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开放、民主、理解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参与课堂,才会思维敏捷流畅,才会实现智慧的撞击。
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重识轻智的倾向,转识成智,使哲学课真正成为智慧之学,从而使之真正掌握哲学这一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精通并运用它,使学生成为不断照亮学生前进之路的智慧明灯。
[1]牛湘坤.从哲学中寻求智慧[J].深圳教育研究,2005,(5).
[2]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1).
[3]程英.转识成智,培养理论与实践智慧[J].教育探究,2007,(3).
[4]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
G642
A
1673-0046( 2012)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