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凝聚力的功能与构成

2012-08-15刘学谦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凝聚力国民国家

刘学谦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论国家凝聚力的功能与构成

刘学谦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提出了国家凝聚力的四大功能:在国家目标统一下的力量聚合功能、对国家多重文化的主导与融合功能、在国家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定向转化功能、在国家实现稳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功能;并且提出了国家凝聚力的五大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

国家凝聚力;功能;构成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出现的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明代“永宣之治”、清代“康乾盛世”等,都是国家凝聚力非常强大的时期。世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国,如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0世纪先后出现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等,在它们称霸世界的时期,国家凝聚力也达到了巅峰,而这些不可一世的帝国们走向没落,也是从国家凝聚力的丧失开始的。我国能够排除世界不利形势的干扰,实现连续30年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也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国家要发展要振兴,要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强大国家凝聚力。

一、国家凝聚力的功能

国家凝聚力,即国家内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以及不同群体在共同理想、目标、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所形成的吸引聚合力[1]。国家凝聚力的巨大作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凝聚力本身所具有的四个强大功能。

(一)国家凝聚力在国家目标统一下的力量聚合功能

国家是多种利益群体的聚合体,一方面这些群体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另一方面这些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又构成了影响国家发展稳定的基本矛盾。国家利用国家凝聚力化解矛盾,统一目标,集合力量,达到推动国家发展的目的。国家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理想、欲望等多种需求,把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渗透到每个个体,使个体产生一种对国家的向心力。不同的群体力量是分散的,但经过国家凝聚力的集聚、转化与整合,国家力量就不再是分散的,而是统一的整体力量。这种统一的整体力量共同作用在国家目标的支点上,会形成推进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突出,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相互角逐,国家强了,人民富了,国家凝聚力反而弱了。对于这种现象许多经济学家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规律性解释,是由于人均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的矛盾凸显;但从凝聚力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人以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新的需要开始时所出现的利益分化和满足滞后造成的国家凝聚力周期性起伏变化。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权如果处理不好新的利益矛盾,会造成国家凝聚力的弱化,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国家政权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检验与考验期。2011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一些动荡现象,虽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矛盾根源不同,但也是由于国家对不同群体利益矛盾调整不利,国家凝聚力对民众的影响下降造成的。在经济危机笼罩下的世界各国,要真正从经济衰退的阴影中走出来,就要形成统一力量,强化国家凝聚力,这才是战胜经济危机的内在动力、重要保证和前提。

(二)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多重文化的主导与融合功能

现代国家无论大小和强弱,客观上都存在着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存在一方面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如果多元文化出现了泛化和冲突,就会造成人们思维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因此现代国家无论社会性质如何,都必然存在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并通过主流文化来影响和主导其他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主导程度与影响力大小,除了取决于自身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外,主要还与国家强大凝聚力条件下公众的认可度有关。国家凝聚力越强,公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越高,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越强、影响力越大。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仅可以主导和影响本国的非主流文化,而且随着国家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也会渗透和影响其他被凝聚国家的主流文化,渗透与影响的程度一般说来和被凝聚的程度成正比。由此我们想到,我国抵抗西方价值观主流文化的渗透,单纯靠堵是不行的,最根本还是强大我们的国家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被广大公众所认可的、能够主导和影响非主流文化以及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主流文化。当我国的凝聚力能够强大到凝聚世界时,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也必然走向世界,由被渗透、反渗透发展到逆渗透。

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的关系,而融合过程同样存在着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这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所决定的。在国家凝聚力十分强大的时期,社会不同群体自觉接受主流文化的融合,这是在国家高凝聚力的影响下,不同群体在对国家统一意志目标认可基础上所产生的服从效应。当国家缺乏凝聚力时社会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加,文化融合出现困难。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当前国际上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最根本的是不同国家主流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文化大冲突中,哪一个国家主流文化能够赢得这场文化博弈的主导权,在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中保留较多的本国文化元素,与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国家凝聚力在国家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定向转化功能

任何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压力,这些压力无外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国内的压力,另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压力。压力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反面的,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压力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其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性质并不完全由压力本身的性质决定。因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对国内外压力的作用方向有着定向转化功能。国内外对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如此。至于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是向坏的方面转化,国家凝聚力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原理,就是在国家高凝聚力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实现理想目标的高度自觉意识,能够在国家统一的意志条件下使压力影响的性质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目的就是想压垮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凝聚力,人民群众建设富强民主新中国的高度自觉意识和发自内心的热情使全面封锁的压力变成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巨大动力。同样的,20世纪80年代在苏东剧变的浪潮中我们党和国家则纠正了文革的错误,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迸发的希望和热情,使国家凝聚力在遭受文革的冲击和破坏之后,重新获得了新生和发展。面对苏东剧变的压力,我们国家不仅没有被压垮,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让中国人民享受了富裕、和谐、幸福的新生活,也让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折磨而痛苦不堪之时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国家强大凝聚力转变内外压力成为发展复兴动力的例子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广泛存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复兴需要具备多种条件,但在国与国之间充满激烈竞争、恶意的或非恶意的重重压力条件下,要把恶性竞争及恶意压制等负面压力转化成振兴发展的动力,建设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是其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实践证明,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利的环境和形势,使自己的国家加快发展,也可以把不利的形势及内外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而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凝聚力,不仅受制于内外压力不能自拔,而且面对好的环境与形势也会因国家缺乏统一的意志和力量而丧失发展和振兴的机遇。

(四)国家凝聚力在国家实现稳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功能

世界历史表明,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动乱和一盘散沙中实现发展与崛起的。这说明建立和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对任何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至关重要。但是我们要建立和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是离不开国家凝聚力发挥其促进功能的。国家凝聚力作为国家目标意志统一条件下的吸引聚合力量,绝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物理力量,而是作用在不同群体时都能够发挥聚合作用的力量。当它作用在国家成员时能够激发为国争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它作用在国内人民内部矛盾的各方时能够在意志和目标共鸣中使矛盾得到化解。国家凝聚力之所以有如此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凝聚力所内含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责任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使不同群体在处理社会思想与行为的冲突矛盾时容易形成共识,服从大局。

当然这种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是在国家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中随之逐步形成的,是国家成员在国家满足了其精神、物质、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需求,产生了对国家的向心力后才具有的。一个不为人民谋福祉,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国家和政权是很难使人民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一些国家动乱不断、政局不稳都可以从国家凝聚力的弱化中找到原因。发挥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实现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促进功能,不能离开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主题,必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公民,并且一定是看得到的、摸得着的实惠,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才会产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才会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发展动力以及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些企图越过满足人民需求和利益这个基础,通过单纯的说教就可以让人民产生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也不是单靠解决需求和利益问题就能自然产生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所以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这也是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这说明引导教育同样重要。因此抓人民群众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培养,一定也要两手抓,两手硬,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国家凝聚力的构成

国家凝聚力主要有五大要素,构成五个方面的凝聚力,即: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安全凝聚力。这五大凝聚力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但这种互补作用是相对的,如果这五大凝聚力的任何一种彻底丧失,都可导致国家凝聚力的全面丧失,进而导致国家的灭亡。

(一)由国家主导信仰和国家意识、责任构成的国家精神凝聚力

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形成是由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强调国家精神凝聚力由国家主导信仰和国家意识、责任所构成,不仅有必须之意,还有特指之意。从必须的角度说,国家主导的信仰和国家意识、责任构成的国家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就不能称其为凝聚力;从特指的角度说,在一个国家中可能存在多种性质的精神凝聚力,如宗教凝聚力等,并不是所有精神凝聚力都可以称为国家精神凝聚力,只有由国家主导信仰和国家意识、责任构成的精神凝聚力,才能成为国家精神凝聚力。

世界上每个国家不管性质如何,都有国家的主导信仰。美国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化时代,但并没取消宗教,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特里克·格林所言:“20世纪以来美国生活中最惊人和出乎意料之外的特点之一,就是宗教情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重大力量的再现。”[2]在他们看来,倡导任何政治信仰都不可能囊括人的一生信仰和解决所有人的信仰,只有宗教从人出生到去世可以成为终生的和所有人的信仰。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宗教中加进了带有明显的国家执政者意志的内容。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就曾三次借用上帝之口,来表达他所倡导的理念和思想[3]。这再次表明,西方国家主导的信仰与宗教是相融合的。不可否认,这在西方国情条件下是有效的。

我们国家的主导信仰,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哪一个领导人主观上确定的,它是在指导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选择出来的,这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在国家的主导信仰大众化上下功夫,让我们倡导的主导信仰真正成为每个中国公民的国家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吸引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精神凝聚力。

国家意识、责任作为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国家意识在内容上应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意识;国家责任对国家公民来说主要是指对国家认同、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也是国家主人的意识,是要以国家兴旺发达为己任;义务意识也是为国奉献的意识,是为了国家利益勇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评价一个国家公民是否合格,首先就应当看他是否具备自觉的国家意识和责任;一个国家的国家凝聚力强弱,一定会从它公民的国家意识和责任上表现出来。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丧失了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那么这个国家一定离亡国不远了。国家主导信仰和国家意识、责任在价值导向上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存在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两者缺一不可,构成完整的国家精神凝聚力要素。

(二)国家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构成的国家物质凝聚力

根据群体凝聚力学的原理,群体能够满足成员个体的需要是群体产生凝聚力的前提。只存在满足个体不同需求而产生群体凝聚力的群体,而不存在不能满足个体任何需求就有凝聚力的群体。在现代社会,国家最主要、最首先的职能就是满足成员的吃、穿、住、行及安全、生育等最基本的生存要求,然后是社交、教育、艺术、政治、生活等高级需求。因此任何国家都首先要把满足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求作为首要职能,这样才会产生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满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要求进而产生物质凝聚力,同样也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可感性。要让国民认识和感觉到国家为国民满足物质需求所做出的贡献。如果国家为国民生活做了很多工作和贡献,但国民认识不清楚、感觉不到或满足的程度很低,当然也不会产生国家物质凝聚力。条件之二是可比性。国家满足国民需求的多与少、好与坏,都是具有可比性的。在发展坏境、基础条件相差不大的国家之间比较,总是国民生活水平相比有较大提高的国家,对国民的凝聚力要强一些。条件之三是公平性。国家满足国民生存与发展物质要求,主要是由收入分配体现的,但国民的收入差距必须控制在一个国民可以接受的界线之内。如果收入差距过大,收入低的国民尽管能保证自己的物质需求,但由于感到丧失了公平,也会对国家丧失义务和责任感,使国家丧失了对这部分国民的凝聚力。贫富差距过大,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国家,表现在对国家凝聚力的削弱上是相同的,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家凝聚力的影响会更大些。条件之四是可持续性。国家对国民生存与发展物质需求的满足,不能是暂时和阶段性的,而应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仅要满足这一代人的物质需求,还要确保满足程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下一代人的物质需求,乃至子孙后代的物质需求,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物质凝聚力。

(三)国家按照国民的意志建设满意度高的政权及运行机制所形成的国家政治凝聚力

按照国民的意志建设满意度高的政权及运行机制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因为每个国家的性质不同,因而政权形式及运行机制也必然不同。政权建设体现国民的意志,是国家对国民产生凝聚力的要求决定的。国家政权是国家的政治核心,如果它不体现国民的意志就不可能产生国家凝聚力。但是体现国民意志的国家政权形式所形成的政治凝聚力,不能简单地依政权的性质做判断,因为不同的政治国情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国民意志所选择的政权形式也是不同的。我国政府在其他国家发生政权更迭时,强调尊重该国人民的自主选择,这是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在国与国关系上的体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家政治凝聚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建设国民满意度高的政权运行机制,在国际上通行的说法就是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政府不廉洁,贪污腐败,在中国为历朝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在当今世界,不论什么性质的政权,贪污腐败都会引起国民的强烈不满。政府工作效率问题,也是民众对政府运行是否满意的一个焦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国民会认为是执政能力差,对国民不负责任,国民会由此失去对政府的信任,进而降低国家的凝聚力。因此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家政治凝聚力的经常性目标。

国家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古今中外都是影响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在世界各国的兴盛史上,每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时期都有一个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超群的领导或领导集体。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和谐稳定,这与我们四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高超的领导才能是分不开的。而世界上因领导人腐败无能而亡国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国家领导人的威望、人格和才能对于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

(四)国家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现代文化所形成的国家文化凝聚力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由文化要素形成的凝聚力就是国家文化凝聚力。但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是构成国家文化凝聚力的要素,只有那些有利于国家文化凝聚力形成或是直接构成国家文化凝聚力组成部分的文化才称得上是国家凝聚力所需的要素文化。然而,一些现代国家中大都存在着与国家主导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立的反主导文化,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涣散国家凝聚力。所以,大力发展和培育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要素文化的同时必须遏制反主导文化。

构成国家文化凝聚力的要素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国家核心价值的历史传统文化。国家文化凝聚力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而国家文化凝聚力的继承又主要是通过历史文化的积淀实现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国家才有凝聚力。每个国家不管历史长短,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这些文化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着凝聚人民的作用。但文化的历史性特点决定了文化的局限性,即过去时代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一个国家发生新旧性质变化之后,国家文化凝聚力必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只有符合当代国家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才可能成为国家文化凝聚力所必须的要素文化。二是体现国家核心价值的时代文化。每个国家都要在属于自己的时代,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不同性质的国家,国家意志、核心价值存在很大区别,有的甚至是相互对立,要形成自己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必须建立反映本国国家意志、核心价值的,同时又和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化,决定着体现不同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的文化,对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功能。美国按照自己的国家意志,打造超乎一切之上的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凝聚着美国人及追随美国信仰的人,为美国的价值目标奋斗。我国按照体现人民意志打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文化,同样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时代文化,对人民的凝聚程度如何,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的认可程度所决定。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国家的时代文化认可度降低时,表明国家文化凝聚力已经开始弱化了。三是体现国家核心价值的创新交融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不仅要素、符号和商品被剥离或部分剥离了地理因素,而且文化也冲破边界实现相互渗透[4]。在惟我独尊的封闭文化受到严重挑战的同时,国家的认同危机也出现了,反映国家意志的核心价值文化对人民的凝聚作用受到严重考验。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根本出路在于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建设体现国家核心价值又不断创新的交融文化,通过创新交融文化对现代公民的亲和力所形成的文化自信,打破“我们是谁”的困惑,实现对国家核心价值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只有这样做才能牢牢掌握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五)强大国防力量确保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统一所形成的国家安全凝聚力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任何性质的国家,国家安全凝聚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不能确保领土完整,不能保证国泰民安,不能抵御外来侵略,让人民丧失安全感,国家就不可能把人民凝聚起来。国与国之间,不管性质是否相同,都是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并非都是友谊、友好,当发生国家利益冲突时,国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震慑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的角逐中,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不用说撑起一极,就是确保自己的安全都很困难。同时,经济实力强大也不等于国防力量就一定强大。从历史上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被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所打败的例子中外皆有。从国家凝聚力的角度说,没有经济实力的强大,国防力量的强大就没有基础,但经济实力强大了,而放松了强大国防的建设,仍然称不上是世界强国。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国家,经济再富强,也会对国民丧失凝聚力。所以,我国要增强国家安全凝聚力,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这样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集中一切力量与智慧从事现代化建设,敌对势力才不敢对我国轻举妄动,世界华人才会心系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1]刘学谦.增强当代中国凝聚力[N].人民日报,2004-03-29(5).

[2][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83.

[3]武军,武巍,杨玉莉.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全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71-375.

[4]杨多贵,周志田,等.国家健康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7.

(责任编校:李秀荣)

On the Functions and Constitutions of National Cohesiveness

LIU Xue-qian

(Tangshan College,Tangshan 06300,China)

Four functions of national cohesivenes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first is the poly-merizing function guided by the goal of national unification;the second is leading and integrating function towards national multiple culture;the third is the directionally transforming function when the nation is fac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pressure;the fourth is the facilitating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nation’s st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In addition,five constitutions of national cohesiveness are proposed here,namely,national spiritual cohesiveness,national materi-al cohesiveness,national political cohesiveness,national cultural cohesiveness and national secure cohesiveness.

national cohesiveness;function;constitution

C95

A

1672-349X(2012)04-0066-05

2012-05-18

刘学谦(1954-),男,河北乐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凝聚力国民国家
一直难忘
高地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