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教学之“后方法”视角评析

2012-08-15郝周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日语外语

郝周绍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研究]

日语教学之“后方法”视角评析

郝周绍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后方法”理论是外语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的“方法”概念的否定。“后方法”理论要求我们通过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日语课堂教学,论文旨在用“后方法”的全新视角审视和分析当前日语教学现状,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日语教学模式,以促进日语教学乃至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

日语教学;“后方法”视角;教学理念;跨文化

一、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日语教学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在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中取得长足发展,日语教学的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不管是报考人数还是招生规模,都较之往年有很大增长。虽然日语教学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中,很多日语学习者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的。虽然在师资配置和教学硬件设施上,日语教学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日语课堂教学模式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日语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日语的专家学者和日语教师们也在积极地探索有关日语课堂教学的各种方法。关于外语教学方法的理论,出现过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方法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等条件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受到了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影响,它们是对已有研究成果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而得出的结果。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日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日语教学也在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近年来“后方法”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这一概念的全新视角对于我们的日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日语课堂不同于拥有传统优势的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小语种的日语教学,它有着与英语课堂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应从“后方法”的全新视角去解读日语课堂教学。

目前关于后方法理论的研究虽然也有相当数量,但把后方法作为一个视角来研究当前高校日语教学,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众所周知,日语作为一个学习人数规模仅次于英语的外语语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确实十分迅速,日语课堂虽然也是外语课堂,但却与英语课堂存在很多特质上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方面。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日语教学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外语教育的振兴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后方法”视角下的新思考

“后方法”为我们审视日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后方法”视角下对日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将会对传统的课堂效果进行质的改革。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后方法”理念应涵盖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它将为日语教学过程注入新鲜血液,为日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办法,对改革教学思想和改进教学方法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外语教学同语言本身一样,走过了很长的发展道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百年的外语教学史上,有关外语教学的方法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发生着重要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在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于是“后方法”理论应运而生,这一全新的概念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外语教学进入了“后方法”时代。

日语课堂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起传统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日语课堂教学总是扮演着非主流的外语教学角色。虽然从教学模式到教学理念各方面也有具体的理论系统,但实际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效仿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这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良循环,使得本来就面临诸多不利局面的日语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让学习者和教授者感到棘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

随着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需求增加的新特点,日语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比起传统的外语科目英语,日语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的不同,日语作为人数较多的小语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而我们的传统的日语课堂教学一味地强调系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理念上也总是固定地在寻求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这种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非常欠缺,而且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所学外语。

日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必须对这些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方能提出妥善的处理办法,进而改善日语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定位应是一个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往往会被忽视,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起点较低的前提下,学习掌握一门新的外语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因此学生在日语学习时很自然会产生一种“惧学”心理。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语作为一个特殊语种,更有其特殊性。我们的教学对象往往起点比较低,甚至很多是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的。要想在日语课堂教学中收到实效,不仅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过硬,对教学对象的学生更是要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一定程度的日本文化知识背景。除了这些基本要求之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无数事实证明,要想获得较为理想的日语学习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一要素是非语言要素,所以往往在日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忽视。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日语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从心理因素方面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在学习过程中克服“惧学”心理。

动态教学模式的培养也是对当前日语教学的必然要求。虽然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却显得格外重要。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刺激与反应的对应,没有刺激的教学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没有刺激的教学也势必成为一种灌输。现行日语课堂教学不应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以变革课堂组织形式为着眼点,构建起一种动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采取诸如对话、合作、碰撞等多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去构建全新的日语课堂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势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出学生更大的学习潜能。而且这样一种教学状态不但对日语学习有很大帮助,甚至能带动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日语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我们以往在研究如何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去重视其中的某一单一因素,即要么研究如何提高日语听力教学效果,要么探索如何提高日语交际能力等。而“后方法”视角启示我们要打破以往认知局限,把听、说、读、写、译各项日语基本技能融为一体,并同时从宏观角度探究日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后方法”视角下,需要我们辩证地处理新理论和传统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以促进日语教学不断发展。

面对日语课堂教学的各种现状,在“后方法”视角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求教授者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原则和程序,而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践行一种实施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适合具体环境的日语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日语课堂教学必须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一定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日语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日语教学决不单单是语法和词汇的累加记忆,文化因素应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决不仅仅是若干文化概念的重提,而是让学生通过有效途径真正了解并掌握文化的内涵,如日本民族的心理特质和思维习惯等。如果能充分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日语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日语课堂教学也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这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更应在课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上完课后交流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度和特点都缺乏相应的了解,因而每次课堂的衔接就容易出现不够连贯的局面。因此,要实现教学者和教学对象之间的积极对话,课内外的交流和沟通尤为重要,这样建立起来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反过来又能为日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三、结语

在“后方法”视角下,我们应改变思路,改变以往一味地追求教学法的传统理念,跳出所谓“方法”概念的制约,努力寻求方法之外的东西。将后方法的理论和日语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和模式。在“后方法”视角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求教授者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原则和程序,而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践行一种实施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适合具体环境的日语课堂教学模式。日语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日语语言本身,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应当作为教学重点,日语教学中应引入文化导入模式。

在“后方法”视角下,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和意义并没被否认或忽视,“后方法”理论要求我们更重视从策略角度科学地选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不再拘泥于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而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关注教学对象对各种能力的运用。我们应辩证地去看待所谓的“方法”和“后方法”,已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会对我们目前的日语课堂教学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去探索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在“后方法”视角下,教学思想也并非要将过去的所有外语教学模式否定,而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思路。“后方法”视角下,我们应更注重课堂教学的宏观策略,积极思考我们的整个日语教学过程,从更高的角度完善日语教学理念。日语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是我们应该长期关注的内容,而后方法时代的各种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为我们的日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后方法”的全新视角下,日语课堂教学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日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和文化渗透同步进行、互相渗透的新模式。而从事日语课堂教学工作,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日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娴熟地运用跨文化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理念上必须辩证地处理“后方法”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1]董金伟.《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述介[J].现代外语,2008,(2).

[2]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4]成晓光.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法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

[5]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基础英语教育,2009,(6).

[6]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G642

A

1673-0046(2012)5-0128-02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日语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