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镇平九莲灯艺术研究

2012-08-15王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花灯民间艺术

王晏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河南镇平九莲灯艺术研究

王晏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河南镇平九莲灯是流行于河南省镇平县一带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它由九位演员扮演仙女手持莲花灯载歌载舞而得名,现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对其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其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

九莲灯;镇平县;民间歌舞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历史上属楚、汉文化交界处,人文积淀深厚,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当地百姓有热爱音乐舞蹈艺术的传统。九莲灯,又名“对花灯”,是流行于当地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民间相传和考证多认为是由清末年间镇平县高丘镇大陈营村的陈布泽所创。因表演时由九位演员手持莲花灯载歌载舞,并不断变换队形,拼对出一系列不同的图形或文字而得名。九莲灯的唱腔朴实,舞蹈优美,唱词内容也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是当地广泛传播并倍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

一、九莲灯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九莲灯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如民间艺人师德显沿袭祖辈所说,认为九莲灯兴起于一百多年前的清末,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民风败坏,村上一些年轻人常无事生非行偷鸡摸狗聚众赌博之事。村中著名老中医陈布泽对此状甚为担忧,凭其长期行医所形成的社会威望和本身的艺术特长组建了花灯会,在剧情上主要是根据传说中九仙女下凡的故事进行编排并起名为九莲灯。此表演吸纳了一批青年人,表演形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对改善大陈营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种说法源自高连锁长期对《九莲灯》起源的考证,尤其是1961年大陈营民间艺人陈足至所说被其采信。该书认为九莲灯为清末白莲教传道工具,后被大陈营陈布泽编创为民间歌舞并为陈家祖传至今。上述两种说法虽然有较大出入,但两种说法都认为九莲灯艺术是清朝末期由大陈营村的陈布泽所创。

九莲灯艺术自产生以来,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早期的九莲灯技艺从不外传,每次排练也都在陈家大院里进行,因此这一技艺的传播并不广泛。解放以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与文化交流的逐步增强,九莲灯才渐渐流传开来。除了大陈营村的村民争相学习以外,周围各个乡镇的学校也派来师生前往大陈营村学习九莲灯。自此,九莲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逢年过节都会有许多舞蹈队表演九莲灯。

解放后的九莲灯演员由男演员调整成了女演员。根据这一时期的情况创编了许多新词,有反映解放后广大群众新生活的、有歌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也有赞美祖国建设突出成效的等等,摆出的图形随之出现了“推小车”、“葵花”、“五角星”、“飞机”等,还可对出“元旦”、“五一”、“七一”、“国庆”、“天安门”等字形。这让九莲灯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显得更加绚丽多姿。

师显银老先生是九莲灯第三代传承人,十四岁开始学习九莲灯,还精通旱船、龙灯、秧歌等民间艺术。他先后传授过一百多个徒弟,共创九莲灯各种画面一百多个。“文革”期间,废除“四旧”的运动在大陈营村掀起,村里各种戏服、乐器、道具都被搜查销毁,艺人纷纷转行。为了保护这些辛苦经营的音乐艺术,师显银想尽一切办法冒险将九莲灯和当地一部分曲剧的乐器、道具进行收藏保护。20世纪50年代,时任镇平县文化馆副馆长申敏华发现了九莲灯,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大陈营村进行深入的调查,整理出了关于九莲灯的详细资料,成为九莲灯的第一发掘人。为了推广九莲灯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艺术,使它能够搬上各地的舞台,申敏华在九莲灯的编排、服装、道具、乐器、曲调、舞蹈上都进行了一番润色,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舞台效果。改编后的九莲灯越发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参加了多场演出、比赛,渐渐将这一民间歌舞艺术推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1956年九莲灯参加了河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比赛,获得一等奖。省歌舞团对其进行了移植、加工,后又经中央有关艺术团体改编,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让不少外国朋友叹为观止。1984年2月,改编和创新后的九莲灯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荣获全省一等奖。同年,又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此后也多次参加地区及省、中央等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均获得了各种荣誉奖项。2009年,九莲灯加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列,更加客观地肯定了九莲灯的文化价值。

二、九莲灯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

九莲灯产生于民间,因此也与当地的风土民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当过大年或元宵节等各种传统节庆日,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九莲灯演员们就会为村民上演精彩的节目。每年都会有一户人家专门负责元宵节的欢庆活动,家家轮换。负责活动的人家被称为“社头”,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并为大家提供场地。在表演期间按户兑来麦子,拿出自家酿造的米酒在一起欢庆节日。一般都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表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村子里每晚都是热闹非凡。除了在空地或广场上表演,九莲灯也能凭借着自身轻便的优势,和龙灯、狮子、旱船这些民间艺术一样,在村里沿路边走边演,可以围着村子绕上一大圈,村里不论大人孩子,都会兴高采烈跟着观看,甚至引来了许多邻村的村民。由于九莲灯场面精致、舞蹈优美、形式典雅,不同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的激烈热闹,所以很快从众多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大陈营村周边的村落开始热情邀请九莲灯演员前去演出,九莲灯的影响力渐渐扩大。

九莲灯所描写的是九位仙女来到凡间观花灯、对花灯的场景,剧中由九位演员扮演仙女。演员的组成在解放前后有很大区别。解放前所有演员均由男性扮演,演员穿大红襟布衫绿裤子、戴女性头饰,间或也用男装出现,身挂吵铃勒白头巾,多为公共场地表演。解放后女性演员走上舞台,装饰也更加丰富。演员多改为束假长发披于身后,头插一大两小三个黑发球、正中插头花、右侧发球上插凤钗,带耳环,系白水领,穿浅绿色无领上衣,上缀亮片。披缀黄穗子的浅绿色云肩,系浅绿色拖地长围裙,有三条飘带的红色腰带,穿浅绿色彩褂、绣花鞋。配上音乐伴奏后的旋律更加动听,创编后的故事也更加完整。表演时每位舞者都是手持四盏莲花灯,莲花灯由六根木条弯成六片莲花瓣,用纸糊上,中间插入蜡烛。每两盏灯之间用窄长的木板连在一起,中间再插上两朵用纸制作的小莲花。表演时演员手执木板中间,点燃灯内特制的蜡烛。在花灯与木板的连接处装有铁丝弹簧,使花灯能够在舞蹈中跟随动作颤动,为表演增添了几分生动。

九莲灯的舞蹈十分柔美,表演时,九仙女持灯以圆场步入场。演出队形变化较多,大体上有一字形、、龙摆尾、前后穿花、左右穿花、麻花形、螺旋形、蜗牛形、船形、钩形、8字形、龙吐须、弓形、倒卷帘、蛇蜕皮等二十多种。对成的画面有船、轿、城、伞、桥、井、塔、剪刀、牌坊、宝镜、弯弓、琼花、雁展翅、七星勺、织布机、金香炉、蛇退皮、大枣山、龙戏珠、凤夺窝、八仙醉酒、刘海戏蟾、五角星、梯田、飞机等等四十多个,还能对“天”、“大”、“夫”、“土”、“日”、“月”、“丰”、“田”等20多样字面。唱腔调门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约有一百多个,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表现日常生活琐事,二是歌颂男女爱情,三是歌颂大自然或传统建筑。

九莲灯表演时是边唱边舞,它的音乐主要由声乐和打击乐以及后来加入的唢呐音乐组成。声乐部分的曲调主要有“快对花灯调”、“慢对花灯调”、“出嫁歌”和“呀哟调”、“旱船调”、“赶会调”、“莲花落”、“叠罗”等几个流传在民间的灯歌小调与曲牌。演出时候没有固定的程式,都是由领舞者根据情况把握进度,如领舞者先独唱前两个字或第一句的歌词,用来提示大家所要表演的内容,再由所有演员齐唱。唱词十分贴近生活,并且朗朗上口。如描写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桥桥,对上一个鹊天桥,夫妻隔在河两岸,要得见面,在今宵(哇);描写姑娘出嫁:谁家(呀)姑娘(呀)出了嫁(呀啊),旗罗伞扇打火把,喇叭滴滴答,(哪呦)喇叭滴滴答……九莲灯的唱词简短精巧,整个表演是由多段唱词组合而成的,段与段间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因此乐器和鼓点在九莲灯的表演中起到了很大的衔接润饰的作用。其大致规律为:鼓点——唱段①——鼓点——唱段②——鼓点——唱段③……一般情况下,歌唱与鼓点伴奏不同时进行,只是穿插使用。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镲、大锣、马锣等。

九莲灯自诞生以来一百多年,保存完好,进入新中国阶段后,多次获得政府和民间团体奖励,依赖与其自身优美又脍炙人口的艺术特点,依赖于传承人与各位文艺工作者辛勤的保护与推广。如今的九莲灯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并继续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谭静波.中原文化大典·文学艺术典·舞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林立功.百年镇平1900-2000[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G2

A

1673-0046(2012)4-0172-02

猜你喜欢

花灯民间艺术
看花灯
挂花灯
做花灯
纸的艺术
赏花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