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科书分析的适切性和可行性

2012-08-15赵利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科书形式

赵利霞

(平顶山市卫生学校,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科书分析的适切性和可行性

赵利霞

(平顶山市卫生学校,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课程教材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教材组织形式单一化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已被我国研究者所深刻认识,但是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现行教科书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的研究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究其原因,是教育研究工作者未能认识到分析教科书中的多元智能理念的适切性和在实践研究中的可行性。

多元智能理论;教科书;适切性;可行性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教材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式,是师生展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实践证明,教材设计与编制质量的优劣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考察当前基础教育各教科书及其辅助材料,可以发现语言与逻辑的形式是其主要的表征形式。这种表征形式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知识的阐述富有系统性、逻辑性,便于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但这种单一的表征形式建立在一个假设上:智力是一元的,一元化的智力对于这种方式呈现的信息都能有效地把握。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使得那些在这两个智能上发展不是很好的学生很难理解课程里组织的知识与技能,也使学生身上的许多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发展,浪费了人才也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反思传统的智力理论,改变教材单一的表征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教科书组织形式研究的新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1983年在他的著作《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许多国家得到运用和发展。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国内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也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观点,以及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其独特的智能组合的主张,与我国素质教育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谋而合,其宗旨都是为了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是一种狭窄的智能观,仅仅强调的是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类型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因而课程能否成功地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不但取决于课程编制,而且取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形式。所以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习者的智力潜能,要使教材内容呈现时实现多样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知识不仅表现在语言和逻辑领域,还表现在艺术、运动、自我反思和自然观察等各个领域,因此知识的表征形式也是多样的,既有言语和逻辑方面,也有图像、空间、旋律、动作甚至内隐的形式,借助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乐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认识和深化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材呈现时,应考虑到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关注语言和数学逻辑发展较好的学生的需要,让教育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展。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科书分析的适切性

(一)教科书单一呈现方式的缺陷决定了其理想的方式为多元呈现

在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几乎等同于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教育,只注重这些“学术智力”的培养,同时作为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教科书,也只限于用这种方式组织课程内容。这样使得不擅长学术智能的学生对于教科书中所组织的内容都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虽拥有其他优秀的智能类型,却只能成为传统标准测验中的失败者,这不仅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极大的损失。

加德纳把传统的只注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教育称为“唯一机会的教育”,指出其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育,改变那种不能为全部学生所理解的单一呈现方式。这就需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让教科书中的内容也以身体动觉、交际、自我认知、音乐、自然、空间等方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这些智能类型占优势的学生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科书功能的转变决定了其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

传统观点认为教材即知识,教科书就是为了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教科书编写讲究学科性、严谨性、定论性和共识性,内容艰深难懂。当人们把这种教材纳入到“唯师”、“唯书”、“唯分数”的教育体系,就使教材的功能偏重于教师的教,结果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人才观、教育观念的改变,教科书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向。

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就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的中介。教科书的功能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而这些功能的变化必须通过呈现方式的优化方可完成。传统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主要就是以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点,这样虽能将学科知识详尽地进行呈现,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发展。随着教科书功能的改变,其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也应随着改变。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科书分析的可行性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分析教科书中的多元智能理念提供了支持

未来世界的竞争无疑将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要发展,要想立足于世界强国的行列,就必须提高本国劳动者的素质,以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人才的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要依赖于教育,但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就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而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核心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为教材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导向,即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的组织应是多样化的,不单单是一种方式的呈现,而是多种方式的呈现。

(二)已有研究为分析教科书中的多元智能理念提供了支持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多元智能与课程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运用多元智能探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学生评价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是只有寥寥几篇是关于融入教科书的研究的。

潘涌、叶隆晓通过列举欧洲各国母语教材中的例子,说明多元智能在其中是如何体现出来,以期对我国母语教材编制乃至课程改革有所启示,并指出在一种智能突出的情况下兼顾其他智能,并且以一种合理的结构呈现,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欧洲母语教材不仅是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观念的价值。谭苗苗通过分析北师大版的《品德与生活》,指出该教材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思想,而且许多一线教师反映,使用北师大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就是拥有了贴心的教学助手,根据教材编排的内容和教师指导用书上的教学活动建议展开教学,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能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教学效果比较好。台湾研究者游闵惠、林奕青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对国小社会教科书、国小健康与体育教科书进行了研究分析。

由上可知,已有学者对于欧洲母语教材、英语、化学、品德与生活、国小社会教科书等进行了分析,但是相对于整个研究体系和教科书组织形式的重要性来说,目前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提示我们:教科书应该提供学习者更多切入点和选择的机会,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此时教科书应该以一种合理的结构呈现出更多的智能类型,而不应该单单只是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形式编排。这样,学生才能因此拥有结合自己的体验、认知特点和智能类型富有创意地进行学习的机会,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发展属于自己的成功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课程教材改革的积极影响以及教科书单一化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是能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深刻认识到的,结合多元智能理念进行的各种课程设计和理论探讨不计其数,但是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现行的教科书进行探讨的研究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究其原因,是教育研究工作者未能认识到分析教科书中的多元智能理念的适切性和在实践研究中的可行性。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论文的探讨,能够使更为广大的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加深对于教科书多元智能理念分析的认识,同时也深化对于教科书组织形式的研究。

[1]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5.

[2]汤仙月.课程内容表征形式多样化探析——多重智力理论对课程设计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1,(8):15,16.

[4]Robin Fogarty,Judy Stoehr.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郅庭瑾,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朱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38.

[6]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10.

[7]王秀忠.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10):65.

[8]潘涌,叶隆晓.论欧洲母语教材的“多元因素”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9):95.

[9]谭苗苗.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与多元智能理论[J].基础教育课程,2007,(43).

G64

A

1673-0046(2012)4-0094-02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教科书形式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藏起来的教科书
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