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的模式与策略问题

2012-08-15张立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转型期德育工作价值观

张立忠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的模式与策略问题

张立忠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高校德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多种特点,传统价值观仍然处于支配地位,高校的德育地位正面临着来自专业主义的挑战,德育评价的模糊与缺失也是德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结合专业教育来进行。

转型期;高校德育;模式;策略

一、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对高校德育提出新的课题

当代中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趋向和特点呈现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互动、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融合、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的共存、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的特点。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德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高等院校的德育是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将会以何种价值观为指导建立自身的道德体系,将是一个重要而影响广泛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形势下高校德育的特点,为高等教育提供可选择的德育模式与策略。

(一)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特点

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价值观上至少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价值观多元化特点。多元经济基础的存在,为价值观的多元化提供了合理存在的土壤。在多元价值观的支配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当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尚处在反思阶段时,物质利益至上以及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甚嚣尘上,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并不断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生活。各种地方文化主导的价值观和国外异族文化支配下的价值观也在对我国当代社会生活进行着观念冲击和价值重塑。

第二,大国复兴阶段的民族复兴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并没有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而出现削弱迹象,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仍然是当代价值观念的核心。

第三,传统文化支配下的价值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变得更加开放。多种文化与价值在当代社会并存与共生的局面使当代社会思想变得丰富多彩。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民主进程得到不断推进,社会整体倾向于多元价值观的融合,但传统价值观仍然处于支配地位。

第四,国家的经济意志主导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各种体制改革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自由与个性是当代个体追求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向。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手段趋于多元化。但通过教育实现人生价值仍然是当代社会个体的主要选择。

第五,多元价值观支配下的整体社会风气好动而浮躁。众多领域都出现引领时代风尚的领军人物,不断影响着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取向范围更为广泛。

(二)传统价值观支配下高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传统高校德育模式是承接了以鲜明政治倾向为特点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政治倾向决定着德育的基本属性。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缺乏外来思想的干预,高校德育始终是把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以及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把学生个体的发展生涯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忽视对学生个体需要的分析,德育模式显得单一而枯燥。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条件下较为刻板的德育形式对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起到了严重的束缚作用,它使得该时代的知识分子无法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文化氛围。

其次,德育模式具有保守、机械的特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文明没有在高校德育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在政治意识上与旧社会决裂的同时,思想文化上的分离更为突出,《论语》、《老子》、《周易》这些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其中丰富的道德思想并没有在高校德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批判甚至多于继承。加之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改革都受惠于来自西方的思想、体制和技术,这就使得我们在对民族道德文化尚未进行精心梳理和继承的同时,却给了来自国外行行色色思想大量的入驻空间。

最后,德育内容较为狭窄,覆盖面小。社会主义哲学政治思想应当只是高校德育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内容,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典德育思想应当在高校德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无论是对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还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在社会变化中正在重新组合、彼消此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进一步解放国民思想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但同时也为各种消极、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提供了萌生的土壤。传统价值观的支撑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处于矛盾之中,而新的价值观正处于社会的重新整合之中,高校德育问题面临着现实与理想的重新抉择。

其次,高校的德育在学生发展中应当充当何种角色,正面临着来自专业主义的挑战。高校的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进入成人阶段,具有独立汲取价值思想的能力,在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不断受到专业主义者的质疑。长期以来,专业主义者一直主张高校应当以专业为核心培养学生,而传统社会价值主张始终把学生的道德问题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性以及专业主义者对德育课程的排斥性三者间的矛盾使高校德育的走向引人深思。

再次,高校德育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学校自身对德育模式的选择问题。尽管影响学生德育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效果还是学生自身起着主要作用。高校德育的最终效果来自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德育内容、模式与学生需要的一致程度。一致性越高,则德育的效果越好,因此学校选择何种德育模式,决定着学校德育的效果。

最后,德育评价的模糊与缺失是德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工作一直滞后于德育建设工作,德育评价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德育工作也未得到有效的激励,评价形式的模糊与评价机制的缺失是阻碍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转型期高校德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从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过程来看,支撑当代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杠杆是传统伦理观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是在已经形成的价值体系与实践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发展前进,并不断接受现当代价值观的冲击。

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实现传统社会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整合。传统价值观内容丰富、明确,经过了长久的时代考验,并且具有代际传承的特点。由于经济生活不断地发生变化,使得高校学生在价值选择上也在随着社会职业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学生从事的未来职业要求以及职业品质与父辈们有很大不同,传统的奉献精神已经不能成为支撑他们行为的唯一价值观,他们更追求物质利益与精神以及心理需要的平衡,因而他们在继承传统价值的同时,不断在职业准备活动中吸收新的思想并转化为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现时代价值观表现为多重价值观的并行、交错甚至碰撞,人们价值选择的空间更大。尽管追求物质利益与追求精神生活的矛盾造成了不少人在价值观选择上的错乱,但传统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印证了现代社会人们物质利益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对价值选择的包容性也变得更大,社会视野中已经不再把政治倾向和人们的品德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在基本信条的支持下,当代高校德育呈现出更加开放与包容的特点。

从生源结构上看,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延续,现今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结构比较单一的青少年,他们的家庭教育状况较改革开放前的家庭都有较大提高,品德基本素质基础较好,更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体现在心理素质上。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高校硬件环境的改善以及学生家庭生活状况的持续改善,使他们的道德需要更多地向自我实现的动机发展。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延伸,使当代大学生已经有更加丰富的资讯平台独立地获取社会的各类讯息,更多地了解中国与世界的情况,道德视野也不再局限于自身周围的状况,这为他们建立更加开放的思想道德结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他们批判地吸收道德思想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中国在世界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都对他们的道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德育内容上来看,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更加依赖于市场,人们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遵纪守法意识更加为社会所关注,也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认同的社会生活准则,并正在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四、当代德育模式建构的策略

德育模式是覆盖整个德育过程的德育机制、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德育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而科学合理的德育模式必须要全面反映高校德育的基本要素。

首先,从内容上看,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认识这些思想的精髓。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发展,彰显个性,另一方面要加深学生认识成功自我与富强国家、和谐社会的关系。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特别是敬业爱岗的职业操守、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还要着力加强学生公民教育的力度,不仅使学生成为社会建设的工作者,也要从更长远的角度促进他们对自身民主权利关注与发展。

其次,在德育管理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体系,特别是德育评价体系。所谓的科学合理,乃是指德育的组织应当是德育专门组织和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结合的组织,德育不一定是德育专门机构的事。要引进社会组织,例如企业组织和其他事业组织加入到高校学生德育的建设和评价中来,这就使德育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校内灌输,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再次,在处理德育与专业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清醒地认识到二者的关系。道德问题是无法独立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它是依附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之中的。专业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来进行,结合专业教育来进行,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要比纯粹的的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得多。任何专业教育实际上是无法摆脱德育内容的,专业教师在工作的同时必然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识倾向性等重要的德育要素,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潜在地受到道德影响,这也是教学教育性的重要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进行专门的德育工作,相反,我们更应当加强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使德育成为专业教育的起点。部分学生对德育冷漠只是德育的方法与形式问题,只要有好的形式与方法,目前的德育内容仍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德育的环境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要注重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监管和考核,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能够更加一致化,以多辩论、多实践、多总结的手段,把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及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把德育活动贯穿起来,通过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全员参与,使校园由一层以校园文化为基础的品德薄膜覆盖,把学校变成一个微型的优质德育环境。

[1]廖小平.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3]刘玉兰.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探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石中英.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J].教育研究,1996,(7).

[6]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吕秀峰,陈春燕.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G64

A

1673-0046(2012)4-0092-02

猜你喜欢

转型期德育工作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企业党委在转型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调研与启示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