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导师制探讨

2012-08-15袁学锋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院校

袁学锋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学生入学之初,即配备专职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品行教养,协助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1]。实行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也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从而得到推崇和持续发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导师制逐渐成为一种教育传统,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现代导师制则是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开始,并于19世纪逐步扩大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2]。

实践证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我国,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确实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因此主要应用于研究生培养,但近年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开始在本科生阶段尝试推行导师制。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同样可以探索和尝试实行,并且能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导师制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之路[3]。

1 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面向就业和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任务。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涵括思维能力、学习方式、身心素质等多方面要素所组成的综合素质[4],因此,选择并实行导师制成为实现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鲜明途径和可行办法。

首先,优秀拔尖人才是经过“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程序进行选拔,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学生群体自身有着较好的素质,其内心深处也希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相对较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使导师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指明前行方向,树立前进目标,通过进行学业的指导和强化,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在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限于学业方面的指导,同时,通过师生的接触和互动,导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规范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全方位培养。

其次,实行导师制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是进一步深化大爱育人理念的需要。“大爱育人”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教育环境,从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出发,构建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实现高职学生更好更快成长。同时,从我院以往开展的“学习优秀大学生”、“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到“结对培养优秀大学生”等一系列育人措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结对培养工作的经验,并且这些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说,也已体现了导师制形式。实行导师制,恰恰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技术,更能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源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实行导师制有助于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从导师制的起源可以看出,导师制通过实行专门化、个性化的单独教育辅导,从学业、生活和人生规划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指导,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导师通过与学生经常性的接触、交流,能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与提示。同时,由于导师自身所具备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能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顺势扩展和提升知识、见识和能力。学生也在与导师的接触、交流中受到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实行导师制有利于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的就业质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面向就业,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态就业。高职院校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主,这不仅表明职业教育教师素质要求,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教师所联系的行业、企业资源,并且由于高职教师具有大学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象征这一特质,决定了高职教师在行业企业中的重要位置和功能,这就为其推荐优秀学生就业确立了先决条件。作为导师本身,兼具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和所培养学生的身心特质,能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培养和推荐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且缩短培养周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使学生能更快地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第五,实行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本身是一种相生相长的过程,导师通过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导师也能通过研究思考和探索钻研,不断丰富和扩展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反映的教学难点,有助于教师在教研中进行改进,提高备课质量,丰富教案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能惠及更多的学生。因此,实行导师制有助于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六,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经过选拔而成为培养对象,并为其配备指导教师的优秀学生,在其心中不仅增长了自豪感和荣誉感,更形成一种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更能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而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表率。对其他更为多数的学生来说,导师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事物,由此在心中也易于产生一种积极竞争的心理,希望以自身的努力引起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从而实现由“个别学生引领”带动“大片跟进”的良好效应,同时也为建设优良学风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践途径

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导师制培养方法,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导师制的传统优势,还应融合高职特色,使高职院校的导师既是理论课堂的教师,又是实践实训中的师傅,兼具教师与师傅的双重身份,所以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不仅需要借鉴和遵循导师制的传统,更应注重将职业教育的特征融入导师制[5]。在具体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工作中,不仅应明确界定导师的培养职责,并对其进行考核,也应充分为导师创造或提供培养条件,使导师能潜心指导学生。

首先,明确导师所应承担的职责。目前,学生工作的主体部分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承担,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教师数量相对偏少,使得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有力不从心的现象,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管理空白或断档;但是,通过实行导师制,使导师承担一定数量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而且导师对所指导学生的培养不限于学业指导,还包括生活、人生规划等多方面。通过明确职责,使导师对自己所承担的指导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职责的明确也为考查培养情况提供了观测点。

其次,建立考评机制,完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同时也为更好地实现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机制体制,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实现。在考评机制的建立中,结合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状况,对导师进行结果考评。从实际操作来看,可基于系级层面建立考评组,对于导师从大环节入手,制订框架性考评指标,比如导师对所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的建议,读书学习的情况、考试考查的结果、实习就业等大项指标进行考查。但是,对于优秀拔尖人才则应引入中期考核制度,由学生进行陈述中期学习状况并就相关专业知识或阅读情况进行答辩,检查学生的学习规划落实和完成情况,以及平时的综合表现等,从而形成考评成绩并由此决定是否继续培养。实行考评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加合理性压力,使优秀拔尖学生不至于懈怠,激发其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第三,合理计算导师工作量,激发导师工作积极性。在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中,所聘任的导师大都是专任教师,其本身已承担了相当量的教学或管理工作,而在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中,也需要导师投入一定量的精力和时间对优秀拔尖人才进行辅导,这种辅导可能在课内时间,但也有可能占用导师的课外时间,因此,为激发导师对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必要计算导师指导培养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从而使导师更能集中精力和心思,专心指导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如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是一项创举。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受学校类型或层次的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同样可以采用这一制度。在实行这一制度时,构建科学、合理、严宽恰宜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导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也为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支撑。在高职院校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中,实行导师制是一种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1]杜智萍,周保利.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传播意义[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5):109-113.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155-156.

[3]蒋和平,赵凤玉.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32-34.

[4]顾斌,刘磊.导师制下的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J].学园,2011,(14):14-15.

[5]谭涛,梁波.土木工程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高教研究,2011,(12):251-252.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院校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