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爱与责任 着力文化传承——关于高校思政教师地位作用的思考

2012-08-15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优化

钱 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225300)

基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着眼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显然是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因为,较高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大学生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支撑,而高校思政教师无疑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引领者,显然应该而且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1 关注文化自觉,守好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的引导

众所周知,思政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守好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自然是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但这也有特定的难处: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滞后性,无法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但却“一放就忘”的特点,一线教师都有切身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的政治说教形象,在思维多元化社会实施的教学难度更近乎难以逾越。尽管如此,这些难题也并非不可克服。

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充分体现文化自觉的学科,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又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绝对不可以死抱教材,照本宣科,而需要建树和践行与时俱进理念,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在理解和依据教材大纲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和指导学生建立各学科间、学科和社会热点间,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间的知识联系,切实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认知特点和阅历实际组织教学。

古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思政教师要履行主阵地坚守者的职责,应当切实做到对教材主线“真学”“真信”“真懂”“真用”[1];现代理念又告诉我们,“己所欲,勿强施于人”[2],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从引领认识先进文化地位作用的高度,努力寻求教材大纲、社会热点与学生认知的交汇点,以科学的态度组织实施教学,以期确保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优化教学目标,切实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教材主线和任教对象的认知水平,在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和导向性的前提下,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以及所学知识承载的科学方法,确保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递进性和统一性的实现;二是要优化教学内容,有效针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阅历实际,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应该关心又能够理解且愿意参与其中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期把科学严谨的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力求在不经意间实现育人功效;三是要优化教学过程,即在坚持理想课堂应有的教学内容整合度及参与度、教学效果的延展度和练习度的基础上,着力优化“亲其师信其道”的氛围,师生共同架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机制,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亲和度与思维自由度[3],多方丰富和活化教育活动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学结构模式的整体优化。

践行“爱与责任”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关键在于思政教师自己的发展意识。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要求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当然也就需要教师自觉优化终身发展意识。这里的基本前提,是要以从事的教学作为事业来追求。人生苦短,追求享乐还是追求事业,两者同样可以是无止境的,但于社会于人类发展于自身价值实现的实际境界,却是天壤之别。以事业追求对待教学,才能进入角色,也才能获得成功,才有望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是作为教师特有的乐趣所在。

2 建树文化自信,着眼发展力,优化实践教学的指导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无限生命力,源于丰富多彩且不断出新永无止境的社会实践。因此,为有效引领大学生成为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建设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之相应意识和能力的优化,这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载体,由此也才有利于更加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实上,大学生大多真切关心社会发展,指导其运用所学投身实践,更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必将切实有效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可,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思政教师应当着力引领大学生在先进文化指导下建树科学理想信念,并为此坚持以培育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使之成为爱国家、爱人民、爱真理、爱科学的大爱之人[4]:一是着力优化大学生践行“大爱”之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品质,引导认识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指导建树和践行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推动和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二是着力优化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关注社会的合格公民素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大势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三是着力优化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思考生活的高尚道德人品位,不断强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使之科学认识和理解时代进步特色和现状,引导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着眼于上述培养目标,就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深刻感悟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并为此而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可以组织新生适应情况问卷调查,帮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新生活;通过参观所在社区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德育基地,有助于砥砺其爱我家园、爱我祖国的情操志向;校园文明行为调查则利于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明确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自我修养之道;孝心无价感恩父母活动,意在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常怀感恩之心;“与爱同行”义务劳动,在为美化环境出力流汗的同时,培养尊重劳动,关心公益的情感,以及对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义务交管协助则能够促进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社会及依法治国的认识;职业和家庭领域美德及法律知识宣传,使之更好地了解职业和家庭领域主要的美德及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全国两会”“百年辛亥”“建党九十周年”和“文化立国”等主题的知识板报宣传,以及党史书籍阅读和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则有利于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过程及其成果的真谛,并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所有这一切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为切实优化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从中最有效开发教学内容的金矿,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植根于此并科学引导有序指导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凸显社会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客观自然联系。

3 有效文化传承,提升思维力,优化专题培训的辅导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及我们多次实施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大多能关注国内外形势、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由于多元社会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部分大学生对我们党和政府、对社会运行体制机制的信任、信念、信仰、信心,客观上还存在一定模糊认识,因而有必要针对学生应该关注又能够理解的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全面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培养他们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意识,提高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所需的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之自觉理解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坚定做党的人、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0世纪知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评判现代政治体制民主与否的标志之一。他说:“评判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民主依据的标准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参与。”[5]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显然将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的趋势走向。基于此,思政教师尤其需要着眼文化传承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由此理解现代高校倡导的大爱文化,必然要以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目标,全面优化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专业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深入开展党知党史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社会责任。

实践表明,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命和针对性实效性目标,需要结合实施多种形式的专题辅导,着力优化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关注社会所需的科学思维素质:一是有机结合时代特征,从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性,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思政教师更应深切理解和自觉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坚持及时宣讲每年的中央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从而有效引领和指导学生科学理解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光明前途;二是有机结合教材大纲的要求适时点拨,全面了解我国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理念及要求,坚持从理解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结合国际国内不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时代热点,予以科学思维方法的点拨和引领,由此确认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三是有机结合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引导确认前进方向,从引领实现文化传承的高度,坚持直面中华民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利用师生交往的一切场合,就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主题做必要的阐释辅导,使之切实建树应对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崛起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的品质。

基于上述认识,泰职院的思政教师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生为本”理念,着眼实现师生携手前行、共做“大爱”之人的要求,在教师自身践行终身发展理念的同时,着力推动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有效达成培养优化其科学及人文素养的目的,以及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功效。多年来,学院关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训班的主讲、“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类社会调查和考察参观活动的指导,以及大学生为主体的研讨交流辩论等,无不活跃着思政教师的身影。

真理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决定了,趋向真理是人们不可替代的需要。并且,大学生对新事物、新观点更是特别感兴趣和易于接受。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工程的迫切需要,无限相信和激发学生潜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其知识阅历和认知特点。实践要求我们,切实建树和有效践行爱与责任的理念,广泛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以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和活化实践教学的实际行动,真正与学生携手前行。

[1]习近平.在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13(1).

[2]何东涛.己所欲勿强施于人[J].家庭教育,2010,(5):26.

[3]李宜华.坚持“六度”标准构筑理想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08,(9):76-77.

[4]杨福家.高教改革和民办教育[N].文汇报,2007-02-13(8).

[5][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