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时期人才要求 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

2012-08-15李宜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师生思政人才

李宜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225300)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的《高职渗透教育》一书,凝聚着泰职院教职工近年来潜心渗透教育的心血,其被列入高职院校长研究书系本身就表明了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得到了较高层次专家的认可。我们几位思政教师代表有幸参与了该书的编著和审校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政教师在高校德育和渗透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高职思政教师承担着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的责任,致力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堂,自然是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参与《高职渗透教育》编审及相关课题研究的过程,促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思政教师如何到位践行上述特定使命责任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们无以回避且需终身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相关的重要背景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科技可谓发展迅速,但人文精神的淡化与贫乏却也是不争的客观存在。在国际社会普遍重视文化立国趋向的背景下,这一事实日益引发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时任美国亚洲协会会长的何柄棣先生就曾提出告诫,“忽略人文,中国势将付出极大代价”[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做出决定,提出文化强国目标任务,显然也在于有效解决这个重大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实现思政教师的责任使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需要切实改进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此,需要根据新时期的人才要求,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着力优化思政教师特有的素养能力。

1 适应全面小康社会人才要求,明确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教学目标

值此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所需高技能专门人才。而基于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严峻现实,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合格人才,必须具有合格职业人、道德人和公民人等多重身份,才能契合当今时代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渗透教育的开展,正是基于上述人才要求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到位实现的需要。

所谓渗透教育,本来就缘起于学校德育。很显然,在社会呼唤渗透教育的情况下,思政教师更应关注自身的教学改革:为践行“爱与责任”统领的“大爱育人”理念,高职思政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思政课的“说教”形象,引领学生充分理解新时期特定的人才要求,由此准确定位成才目标,到位优化有效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所需的人文素养、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相应的素养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思政教师必须确认: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一经建立,即构成同舟共济的师生共同体的关系。由此切实建树和践行全新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贩来一桶水,确保能够给人一杯水,这是应该摒弃的学究式教学;现代教学理念下,应该是师生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彼此平等相待、携手成长,共同找水乃至共同造水的关系[2]。尤其是思政教师,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未来,务必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理解“社会共同体”意识,以及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必备的“规则”意识,由此理解现代社会人作为合格职业人、道德人和公民人等多重身份,学习一定人文知识、社会常识,以及相应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必要性:力求先让学生觉得需要水,再实施携手学生共同找水乃至造水的过程,这才是合理的人本思想。

2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要求,构建师生携手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由于日新月异不间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必须为人所掌握、并内化为人的学识,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终身发展能力就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之本。以此为核心目标的成人成才工程的实施,也就是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重点。着眼于“大爱育人”“育大爱之人”“师生携手同做大爱之人”的理念,要求所有教职工都能够践行先进的主体意识:基于坚持师生共同发展前行,并以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优化终身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这方面,思政教师尤其需要率先垂范,深入研究探讨“找水”“造水”的方法和途径,即建树和践行终身发展意识,由此确保手中不断有活水,确保学生得到的水始终新鲜、始终有营养,即确保学生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时时感到“有所得”。

上个世纪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师生关系其实是相互创造的关系: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3]。在教书育人工程中肩负特殊使命责任的思政教师,尤其要记得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注意淡化显性德育行为难免的说教痕迹,切实寻求思政课教学目标、时代发展要求与学生认知心理实际的交汇点,努力创建“亲和”的师生关系及“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这里的最重要问题在于,思政教师能否以教材为依据,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科学整合教学资源,有效融进“时代性”和“先进性”内容,围绕“三贴近”主题要求,科学设计学生应该认识、能够理解并愿意参与探究思考的问题情境。

3 适应创新型国家的人才要求,追求优化知识延展能力的教学效果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人民一直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为了适应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战略需求,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因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高校必须承担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4]。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无疑需要着力适应这样的大趋势,以此界定高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在此前提下推进的高职渗透教育,为此需要努力建树和践行主体发展性原则、科学系统性原则、内容关联性原则、方法多样性原则和活动实效性原则等一系列要求及准则。基于这些要求及准则,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我们更要理解高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切实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将所学知识有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思政教师需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理论教学要求,在着力优化思政课教学之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和练习度的同时,主动创设和参与能够有效引领大学生知识延伸和能力提高的校内外思政实践活动,力求理实一体,在情境中践行所学:一是课堂专题实践活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探究式、体验式和发现式专题教学;二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主要是思政教师单独或与党团组织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的各类校内活动,包括专家讲座、专题讨论、辩论赛等;三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思政教师单独或与党团组织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指导下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由此不断深化作为职业人、公民人、道德人的体会与认识。

[1]刘晶.寓人文素养于统计教学中之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1,(1):43-45.

[2]孔留杰,李宏博,李伟.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1,(16):96-97.

[3]汪幼芳.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J].当代教育科学,1988,(2):68-70.

[4]侯文军.高校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62-65.

猜你喜欢

师生思政人才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