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经济思想比较

2012-08-15蔡桂如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永嘉泰州学派

蔡桂如

(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江苏泰州 225300)

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经济思想比较

蔡桂如

(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江苏泰州 225300)

同是以地域命名的学派,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的产生都源于域内发达的商品经济,因而两派在经济思想上都主张经世致用,希望通过关注民生来实现治理天下的功利。由于两派所处地域状况及时代条件的不同,其学派发展和思想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个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顺应时代需要和发展的要求,挖掘和培育区域内独特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会对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泰州学派;永嘉学派;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泰州学派是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以泰州地域命名的平民儒学派,永嘉学派是产生于南宋时期的以温州(古称永嘉)地域命名的事功儒学派。黄宗羲评价泰州学派:“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1]自称黄宗羲私淑弟子的全祖望评价永嘉学派:“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龈龈其间,遂称鼎足。”[2]同是以地域命名的儒学派别,同在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同对后来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在经济思想上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1

泰州学派的形成,与明代泰州境内发达的盐业商品经济密切相关。西汉时,吴王刘濞就在泰州设“海陵仓”。五代南唐和宋时,设海陵监。明时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辖泰州、淮安、通州3个分司专门管理淮南盐业生产和运输。泰州分司下辖富安场、安丰场、东台场、草堰场等10个监课司。由于泰州地区产盐质量很高,尤其是安丰场的盐“色青白,日久犹甘美,入口无卤苦味,质优量重,是故商家多聚之。”[3]盐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奢华之风,也深深侵入各盐场。据载:“各场之灶,贪煮海之利。恒业主,恒产者好逸恶劳。轻贸易,好奔走他乡,游荡酒食,相互徵逐。市镇、街衢多茶坊、酒肆、浴室。”[4]与奢侈的生活作风同时盛行的是一种悍骠之气:“两淮、通、泰、宝应之州县境内,居民厌农田,惟盐利为射。以故山阳之民,十五以上俱习武勇,风气复悍顽,不惧死刑。”[5]泰州安丰场中不少人进行私盐贩运,而“淮安官兵,不惟不捕私盐,且受饵利而为之护送出境矣。山东官兵,不惟不捕私盐,反向盐徒丐盐充食矣。盐徒千百,日挟白刃经行,州邑官兵不敢谁何矣。”[5]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1483—1541),本是安丰盐场一名灶丁,十九岁上开始奉父命去山东“商游四方”[6],二十一岁时就因“经理财用,人多异其措置得宜,人莫能及,自是家道日裕”[6]下同,开始具备比较强的经济实力。二十五岁上,他在山东“谒孔圣及颜曾思孟诸庙”归来后,开始刻苦自学。三十二岁上,他在学术上有所创见后,开始了不计报酬的讲学活动,且“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三十八岁上,他拜阳明为师。四十六岁,回到家乡后,“四方从游日众”的结果,王艮最终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7]。

永嘉学派的形成,与温州地区发达的小商品经济有关。北宋时,有“小杭州”之称的温州,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相当繁荣,出现“其货纤靡,其人多贾”[8]的发达局面。当时,温州不仅有全国各地商人,还有日本、高丽(今朝鲜)、交趾(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国的商人。绍兴元年,温州设市舶司,专门管理和开展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手工业,繁荣的商品贸易,良好的人文氛围,为永嘉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界一般认为,永嘉学派以二程为宗,经由周行己、许景衡、郑伯熊等的努力,到薛季宣、陈傅良时初步形成,到叶适而集大成。叶适(1150—1223年) 出生在一个“贫匮三世”[9]的贫穷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十四岁时,他开始与永嘉著名学者陈傅良交往。二十岁后,又与陈傅良的老师薛季宣持续交往四年多。在青年时期,叶适就十分关心政治治乱和国家强弱的问题,在朝为官时曾为朱熹理学辩护,晚年罢官回乡后思想发生明显变化,反对空谈,倡言功利。在家的十六年,他专心研读经史诸子典籍,通过对历代各派思想的考察,写出其代表作《习学记言序目》,由此成为永嘉功利之学的集大成者。《宋史》称:“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10]全祖望称:“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2]

2

泰州学派是一个注重经世济民的平民儒学派。王艮的经济思想,体现在反映民生要求的“淮南格物”论和“百姓日用即道说”之中。“淮南格物”论对“格物”的解释是:“身与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格,挈度也,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6]下同又说:“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他认为“格物”的目的,就是以“身”为“本”,“安”民之“身”,满足普通百姓的生存需要。他说:“身安,天下国家可保也。”他强调:“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而“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王艮反对空谈抽象的性理,提出“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实学观,主张“务本而节用”。针对封建统治者“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的生活,他要求“去天下虚靡无益之费”。不仅如此,王艮十分关心民众生活。二十一岁上,他就“推其所余以及邻里乡党。”……王艮之后,颜钧提出“制欲非体仁”[11]的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要“大赍以足民食,大赦以造民命,大遂以聚民欲,大教以复民性……如此救溺,方为急务。”[12]何心隐提出统治阶级应“寡欲”和“与百姓同欲”的思想,认为农工商贾应去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说“如身在农、在工、在商,身在卑也,不保,未有不殒其身也”[13]。不仅如此,他捐出全部家财在家乡创办“聚和堂”,进行“理想社会”的实验。李贽则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14]的命题出发,提出“人必有私”的观点。认为物质享受是每个人之所欲,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所以,他提出要“各遂千万人之欲”,“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15]的思想主张。他批评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肯定正义即为谋利,并以功利为“正义明道”的目标。李贽明确要求统治者注重理财,提出了“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的主张,以此反对理学家对于“聚敛之臣”的批评。在《藏书》中,他专辟“富国名臣”一栏,高度称赞历史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李悍、吴起、桑弘羊、张居正等人。他肯定商品市场的竞争合理性,说:“天与以致富之才,又借以致富之势,以强忍之力,赋以趋时之识,如陶朱、猗顿辈,程郑、卓王孙辈,亦天与之以富厚资者。是亦天也,非人也。若非天之所与,则一邑之内,谁是不欲求宝贵者,而独此一两人也邪。”他还提出了商业竞争符合天道的思想,说:“夫载培倾复,天必因材,而况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以上观之,泰州学派的经济思想既有一定的理论又有一定的实践,具有了强烈的平民意识和经济观念,为实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永嘉学派也是一个关注民生的学派,但在其关注点上,主张事功是最大特点。叶适明确主张“以利和义”,反对理学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他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16]他从人性好利的观点出发,指出“就利远害,是众人之同心。”这与李贽“人必有私”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统治者的仁和义应表现在功利上,做到“务实而不务虚”[9]。他说百姓追求财利,“朝营暮逐,各竟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17],“其途可通不可塞,塞则沮天下之望;可广而不可狭,狭则来天下之争”。统治者不能“嫉其自利而欲为国利”,对百姓的求利活动应予支持和保护。叶适还提出了“理财非聚敛”的深刻思想,认为君臣重要的事情是理财,但理财绝不是聚敛:“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理财的根本目的是“上有余而下不困”。针对当时滥发楮卷(钱票)代替金属货币的做法,他说:“钱货纷纷于市,而物不能多出于地”,如此会造成“钱多而物少,钱贱而物贵”的情况。因此,他要求统治者实行宽民之政,“尽捐天下之赋在于常科之外者”。应当说,叶适的经济思想是十分深刻的,特别是他关于“钱多而物少,钱贱而物贵”的金融思想比凯恩斯提出的通货膨胀理论要早700多年。

在对“四民”问题的认识上,两派存有一定的差距。泰州学派成员虽多是四民中的一员,但由于所处生存环境恶劣,因而其理论认识不深。创始人王艮虽经过商,但只继承了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而何心隐看到了四民序列的变化,但只提出“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13]等的观点。永嘉学派叶适出自“士”,对四民的认识比较全面而系统。叶适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非正论也”[15],指出历代思想家主张打击富商大贾的想法是错误的。他明确肯定商业利益,提出“市者,天下之利也”,而商人是“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他赞同管仲使四民分业定居、父业子承的观点,还提出要使工商之子弟中的俊杰之士,也能进入士大夫阶层,成为国家统治集团的成员,甚至提出了商人可以入资拜爵的主张。叶适的这些思想主张,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维护了永嘉地区富商大贾利益,促进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所讲的功利,都是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讲的是整个国家的长远功利,而不是个人的利益。然而,两者所言功利的实现路径是不同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希望通过儒家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功利。所以泰州学派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主要是从平民儒学思想教化以实现明代社会有效治理的角度进行考虑。而永嘉学派叶适主张为学要务实,反对空谈义理,强调要从天下、万世之利来考虑问题,所以永嘉学派主要是从发展经济角度倡导学以致用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两个学派经济思想的立足点也就明显不一。

3

在学派的发展上,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泰州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正是明代中叶封建统治最为黑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由于学派诸贤关注普通百姓生活,讲学内容贴近和解决百姓的思想实际问题,讲学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讲学方法又灵活多样,讲学过程又以注重解决百姓实际生活困难为前提,因而学派思想传播非常广泛而迅速,受教育者不计其数。尽管由于不少弟子突破了儒家思想传统,使讲学活动具有所谓“异端”性质而遭到封建专制迫害(如颜钧被充军、何心隐被杀、李贽被迫在狱中自尽)等,但学派思想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最终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平民儒学派别而“风靡天下”。而永嘉学派叶适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朝廷面临北方威胁的时期。为了稳定政权,统治者需要用务实的手段励精图治。如此就为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叶适所在的乾道、淳熙年间,温州人才辈出,加上宋室南渡后的大量士人入迁,又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为永嘉学派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学派所在的温州地区大量的商业手工业者形成的市民阶层,为学派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此外,薛季宣、叶适等人的任官经历,也为讲学宣传起到一定的帮助。所以,永嘉学派最终发展成为在当时以温州为中心区域的、与朱、陆学说鼎足而立的重要地方性学派。

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在所处地域上的差异性,也使得两派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结果。泰州学派所在地区的泰州,由江、淮、海三水激荡而成。宽广无际的平原,便利的水陆交通,注定了泰州学派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品格。因而从学派的思想扩散范围看,有学者认为泰州学派作为“左派王学”[18]不仅不胫而走扩播到全国各地,而且外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从学派的思想传承看,王艮有名可查的五传弟子不完全统计有487人,且“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15];从学派弟子的分布看,江西35人,安徽23人,福建9人,浙江10人,湖南7人,湖北11人,山东7人,四川3人,河北、河南、陕西、广东各1人,江苏本省百数十人;从学派的思想影响看,不仅对明末清初的启蒙运动乃至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影响日本的明治维新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泰州后学中有“中国的笛卡耳”[19]之称的徐光启(焦竑的弟子)团结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一批知识分子,高扬经世实用思想大旗,学习借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融中西科技于一炉,使明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又一次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掀起了自晚明以降的中国社会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启蒙思潮。但是,凡事都具有二面性。泰州所在地域经济随满清入关的严重摧残和清政府重农抑商的高压政策影响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破坏,平原和水运交通的优势迅速转变成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劣势。尽管在清嘉、道之际直至民国年间,泰州有因“太谷学派”二代传人李光炘多年讲学,其传人黄葆年、蒋文田等又多是泰州人而称为“新泰州学派”的地域文化,但终因其严酷的封建专制压迫而未能延续“泰州学派”的辉煌。而永嘉学派所在的温州地区,由于地处群山深处,且西、南、北三面是山,东濒东海,只有水路是进出通道,造成极其不便的交通闭塞状况。加上温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人多地少突出问题以及经常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台风等,这些严重的生存压力迫使温州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技艺依靠多种经营才能谋生。可以说,这种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相对封闭的区域特征,使得温州地区形成并长期留存了独特的重商主义文化环境。而与泰州学派所在地域比较,满清入关对温州地域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性影响,因异常困难的交通因素以及处于战争后期并且当时温州守城官员的弃城出逃而大大降低。因此,尽管永嘉学派的传承在宋元之际出现了断裂,但清道光年间的温州知识分子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背景之下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存续了学派的近代命运。这种振兴地域文化的努力,也使得温州地区文化传统中的重商思想和功利观念不断地深入民心,以至于影响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造就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域优势,使得永嘉学派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形成的独特人文精神在温州人中历代相传,培养起他们不怕困难,敢想、敢闯、敢拼、敢干的独特文化气质和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是作为平原地域的泰州及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挖掘和培育本地域独特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将成为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O].清乾隆年间刻本.

[2]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之[O].清道光年间印.

[3]两淮盐法志[O].康熙.

[4]东台县志(卷十五)[O].嘉庆.

[5]霍韬.明经世文编(卷一八七)[O].

[6]陈祝生,蔡桂如.王心斋先生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8]程俱.北山集(卷 22)[O].四库全书本.

[9]叶适.水心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元脱脱.宋史(卷四三四)[O].

[11]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十五)[O].

[12]颜钧.颜钧集[M].黄宣民标点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容肇祖.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李贽.明道古灯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王士纬.心斋先生学谱[O].民国三十一年印.

[16]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叶适.水心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嵇文甫.左派王学[M].上海:开明书店,1934.

[19]蔡桂如.泰州学派[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Comparison of Taizhou School in Yongjia School of Economic Thought

CAI Gui-ru
(Taizhou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the same i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naming of the school,the Taizhou School and Yongjia School from within the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and thus the two factions in the economic ideology Zhangjing Shi Zhiyong,utilitarian world governance by the people's livelihood.As the two factions of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the times,th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showing different results.This comparison gives us inspiration:The requirement to comply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development,mining and nurture the region's unique cultural temperament and the human spirit,will have a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aizhou school;Yongjia school;economic thought;comparative study

B248.3

B

1671-0142(2012)01-0075-04

蔡桂如(1962-),男,江苏泰州人,教授,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泰州学派学术思想的研究.

(责任编辑刘 红)

猜你喜欢

永嘉泰州学派
父辈们
幸福水天堂——泰州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我们一定会胜利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泰州古韵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