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心文脉近三台:叶适之学在南宋台州的传播*

2021-09-26熊恺妮

关键词:门人吴子台州

熊恺妮 柏 濠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一、叶适台州门人简述

作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继薛季宣、陈傅良之后,将事功之学系统化,构建了功利之学的理论基础,又对程朱理学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批判。因此,全祖望称:“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间,遂称鼎足。”[1]1735鼎足一方的叶适很早就开始授徒讲学,从学者众多。叶适与台州名士林鼐、林鼒、王居安等来往密切。晚年落职回乡后,曾寓居黄岩、温岭一带讲学,“台州临海、黄岩等地来温州向叶适受学的士人很多”[2]76。故叶适被视作“台学渊源所自”[3]1393。

据《宋元学案》,叶适台州籍门人共12人:陈耆卿、王象祖、王汶、丁希亮、夏庭简、戴许、蔡仍、吴子良、车若水、舒岳祥、刘庄孙、林处恭。通过考证,后人学者在《宋元学案》基础上有所增益:王棻《台学统》“水心叶氏学派”另增林师蒧、林表民、王澄、王濬、葛绍体、葛应龙、舒叔献、方岳8人。周梦江《叶适门人考略》将台州戴木、郑大惠、柯大春、丁木、二陈秀才等纳入叶适门人之列。杨万里《宋代台州地域文学创作研究》又据《黄岩县志》以赵潜夫为叶适门人。

值得注意的是,《台州府志》《宋元学案》以王汶、戴许、蔡仍为叶适门人,有误。叶适在《送戴许蔡仍王汶序》已明确指出:“戴许、蔡仍、王汶来自黄岩,从王成叟学。未久,成叟为有力者挟之江西,三士失所依,束书将归,请质于余。”[4]217根据叶适的描述,王绰赴任江西,三人“失所依,束书将归”[4]217。三人只是在临行前“请质于”叶适,而不是“同受业叶适门”。叶适还指点三人:“无师莫如师心”“无师非所患也”[4]217。在叶适看来,王绰离去后,三人从“求师”变成“无师”的状态。可知,叶适并不把王汶、戴许、蔡仍视为弟子。《台州府志》称三人“师事王绰。未几绰赴江右聘,遂同受业叶适门”[3]1585,不符合事实。《宋元学案》称王汶“常师事水心,又师王诚叟”[1]1807更是谬之千里。《台学统》中将王汶弟王澄、王濬同视为叶适门人,也无法成立。

综合古今研究者对叶适门人的考证,叶适台州籍门人共22位,如表1所示。

表1 叶适台州籍门人

二、台州门人对叶适文章之学的传承

《宋元学案》称:“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1]1816“性命之学”“经制之学”即叶适学术思想,“文字之学”即叶适文章之学。叶适台州门人推崇叶适文章之学;在学问上有所偏离,不认可叶适的学术思想。

叶适弟子以文名者颇多,台州、温州最盛。如果说叶适在温州的文学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叶适推举、标榜温州门人“永嘉四灵”赵师秀、徐照、徐玑、翁卷,并作《四灵诗选》),那么在台州则表现在文章之学。

细考叶适与其台州弟子的交往,会直观地发现,他们多是因文学而结缘。陈耆卿是台州传承叶适文章之学的首要人物。他以理学之士自居,不屑为词章,“当涵浸乎义理之学,词章之习,不惟不敢,亦不暇”[5]4。话虽然说得很绝对,但对于一个受到文学熏陶的文人,其实内心很难完全割舍对文学的喜爱。所以在他接触到叶适文章之学,就顿时为之折服,成为叶适文章之学的忠实追随者。吴子良曾指出:“自元祐后,谈理者祖程,论文者宗苏,而理与文分为二。吕公并其然,思会融之,故吕公之文早葩而晚实。逮至叶公,精妙卓特,备天地之奇变,而只字半简无虚设者。寿老一见,亦奋跃,策而追之,几及焉。”[6]19继吕祖谦之后,叶适融会文理。陈耆卿“一见,亦奋跃,策而追之”[6]19。而叶适对陈耆卿在文章的文学性也不吝称赞。嘉定十一年(1218年),陈耆卿以《筼窗初集》求教于叶适。叶适“见之惊诧起立,为序其作”[1]1806,称赞其文“绵涉既多,培蕴亦厚,幅制广而密,波游浩而平,错综应会,纬经匀等”[7]197。 叶适对陈耆卿大加推举,称:“余求近世文人,可以继元祐并称者,得陈君耆卿。”[4]493同时以“文字之传未有所属。晚得簧窗陈寿老,即倾倒付嘱之”[8]550。

在继承叶适的文章学观念的基础上,陈耆卿一改理学家刻板固执的面目,坦然地将文学纳入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之中,“以文人之华藻,立儒者之典刑”[8]555。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后世均以“筼窗学古文于水心叶氏适而得其传者也”[1]2128,推崇其承自叶适的文章法度。“水心既殁,先生(陈耆卿)之文遂岿然为世所宗。”[1]1806《台学统》“水心叶氏学派”中首列陈耆卿,充分说明在台州陈氏在叶适文章之学上的巨大魅力。

《宋元学案》称:“自水心传于筼窗(陈耆卿),以至荆溪(吴子良),文胜于学,阆风(舒岳祥)则但以文著矣。”[1]1825叶适在台州的第二代弟子吴子良已经呈现出“文胜于学”的状况,而到舒岳祥就直接“以文著”,成为一个文章之家。

吴子良是台州传承叶适文章之学最为关键的人物。吴子良是陈耆卿表弟。嘉定七年(1214年)从学陈耆卿,嘉定十五年(1222年)受业叶适。吴子良自称“余十六从筼窗,二十四从叶公,公亦以期嘱筼窗者嘱予也”[3]1585,强调自己的嫡传身份。论及古文创作,吴子良称自己“得法于筼窗,然才短终不能到也”,亦以传承者自居。不同于陈耆卿曾流露出的悔恨沉溺文章的消极态度,吴子良以极大的热诚学习文章之学。吴子良总结了不少叶适、陈耆卿的文论主张与文法,如“为文须遇佳题伸直笔”“水心与筼窗论四六”“水心文不为无益之语”“水心文本用编年法”“水心可资为史”[8]555等。

叶适曾称赞吴子良“年少笔老,脱似王逢原”“意特新,语特工,韵趣特高远”[4]554的特点,也指出了吴子良有“好骂、气未平”的问题。吴子良经过两年磨砺,气渐平,“知好骂乃文字之大病,能克去此等气象,不特文字进,其胸中所养亦宏矣”[8]581。后来,吴子良提出为文应“张之以气”的主张,与叶适的教导不无关系。

不仅如此,吴子良还自觉传播叶适文章之学。这一点在他弟子舒岳祥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舒岳祥“弱冠识筼窗先生陈公,公以语荆溪先生”[9]127。淳祐三年(1243年)秋,舒岳祥从学吴子良,“癸卯秋八月,(吴子良)乃始得舒生,首示余两编”[6]23。吴子良读后惊喜万分,“恨得之晚”,称赞舒岳祥“气豪骨老”并教导他作文应以孔孟为正宗,“趋平实则一祖孔氏”“务正大则一宗孟氏”;避免高论工辞的流弊:“论太高者奇胜正,其于行流之狂,辞太工者华掩质,其于学失之赘。”[6]23吴子良对舒岳祥的教导,与叶适的主张一脉相承。他不仅自觉地以所传属之门人,而且希望弟子能够“追前哲而启后来者”[6]23,继续传承、发扬叶适文章之学。舒岳祥也不负期望,为文“刊黜浮华,本之于道”[9]137,最终“以文章大家,师表一世”[10]897,在宋末文坛享有盛誉,故《学案》称“天台学者皆袭筼窗、荆溪之文统”[1]2122。

叶适文章之学在台州得到了较多认可,陈耆卿、吴子良功不可没,尤其是吴子良自觉传承叶适文脉,极好地促进了叶适文章之学在台州的传承。

三、台州门人对叶适学术思想的偏离

不同于文章之学,叶适的学术思想在台州地区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这种情形早在丁希亮身上就初显端倪。淳熙三年(1176年),叶适在温州乐清首次讲学,丁希亮就前来受学。丁希亮年长叶适4岁。他质疑叶适在学问上有所隐瞒,不愿与自己切磋琢磨。对此,叶适在《答少詹书》中作了详尽的解答。

叶适强调“中庸之德”,认为“安其质而流于偏,故道废;尽其性而归于中,故道兴”[11]109。他表示“自少粗闻义理之大方,所愿守常道,不踰乎中庸之德。虽其间气质有偏,不能尽合,然要当修为充扩,勉而中道”[11]109。而丁希亮太过自负,“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絶高之语”[4]550。这无疑有悖于叶适“守常道,不踰乎中庸之德”的求学方法。叶适希望丁希亮“只循常理,有日新之功”[11]109,丁希亮却“以机变为经常,以不逊为坦荡,以窥测隐度为义理,以见人隐伏为新奇,以跌荡不可羁束为通透,以多所疑忌为先觉”[11]109。在叶适看来,“此道德之弃材也。为之必不成,行之必不遂”[11]109。叶适视丁氏为“异材异质”,苦口婆心地告诫他“千万为学自爱”,而丁希亮“既未能从人而舍己,又疑人之不相与而以为外己,所以枝叶横生,意见多疑”[11]109。因此,叶适无奈地表示:“夫不能共由此道,则当各行其志而已。”[11]109

次年,丁希亮转师陈亮,后又转师吕祖谦,“尽师硕儒,尽友良士,尽闻名言,尽求别义”[4]267。叶适与台州弟子的首次接触,以丁希亮转事他师告终。

如果说丁希亮与叶适的分歧主要表现为治学方法的不同,那么陈耆卿、吴子良与叶适在学术上的分歧,体现在对程朱理学的态度上。作为叶适嫡传,陈耆卿、吴子良推崇程朱学派的性理之学。

《论孟纪蒙》是陈耆卿研读《论语》《孟子》之作。陈耆卿曾回应创作此书的目的:“非有甚异乎诸老先生之说……订于诸老先生之说以会其归,反于吾之心以求其实,如斯而已。”[5]18“诸老先生”即指二程、游、杨、尹、谢、张、吕、朱氏等理学家。显然,他的创作目的不是要推翻程朱学派的义理之学,而是“会其归”,归纳总结“诸老先生之说”。叶适作《题陈寿老论孟纪蒙》,态度颇富意味。他站在义理与功利相结合的立场,否定了陈耆卿“《论》《孟》之说……迄于我朝,诸老先生然后论定……至矣、尽矣”[4]607的观点,认为程朱学派不过是“各有论述,自名其宗,而未闻与众出之以扶翼教”[4]607。评价此书时,叶适只是着力夸赞陈耆卿的学术造诣:“非熟于其统要者不能入……非博于其伦类者不能推……非老于其家室者不能守……非妙于其功用者不能化。”[4]607对书中言论,叶适则表示出自己“素无其质,终不足以进此道”[4]607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其说是谦虚,倒不如说是对陈耆卿著述的委婉否定。足见,陈耆卿在学术上倾向程朱学派,与叶适要求的“以扶翼教”有所区别。

“在叶适的哲学批判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他对‘道统说’的批判。”[12]叶适反对程朱学派以道统正宗自居,否定曾子独得孔子之道而传的道统谱系。叶适曾对吴子良说:“道学之名,起於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故云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4]554叶适批判“近世儒者”“独我能致之”,就是批判程朱学派的“道统说”。他有意教导吴子良要“以学致道而不以道致学”[4]554,认清道统渊源。但是,这一观点未被吴子良接受。吴子良曾在《三先生祠》中完整描述了自己对道统谱系的理解:

圣道公溥,不可以专门;私学深远,不可以方册。既贯群圣贤之旨,可以会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补羣圣贤之遗。孰为异?孰为同哉?合朱、张、吕、陆之说,溯而约之于周、张、二程;合周、张、二程之说,溯而约之于颜、曾、思、孟。合颜、曾、思、孟之说于孔子,则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孔子之学即皋、益、伊、仲、傅、箕、周、召之学。百圣而一人,万世而一时,尚何彼此户庭之别哉[4]38?

与叶适不同,吴子良描述的尧、舜、禹、汤、文、武——孔、孟、思、曾、颜——二程、张、周——朱、张、陆、吕这一道统谱系,正是程朱理学所倡导的道统正宗。显然,陈耆卿、吴子良在学术上不独尊叶适,表现出远参洙泗,近探伊洛的倾向。

如果说陈耆卿、吴子良还只是表现出倾向程朱理学的态度,那么到了车若水,已成为标准的朱熹后学。车若水,临海人。弱冠时登陈耆卿之门,为叶适再传。陈耆卿去世后,车若水师事杜范,“痛改旧习”[13]530。

《习学记言序目》为叶适晚年所著,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之作。车若水认为此书“黜《十翼》,骂《中庸》,贬曾、孟,笑濂洛”[14]189,进行了猛烈抨击。而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否认《中庸》乃孔子原意,否定程朱学派的道统谱系,是叶适批判精神的集中体现。车若水视之为奇辞异说,直言“此书可隐也,不然删存可也”[14]189。不仅如此,车若水对叶适的学术思想多有曲解。叶适曾对《系辞》“崇高莫大乎富贵”[15]289提出质疑,认为《诗》《书》不曾有此义。车若水极力反驳:“叶水心辟系辞,得‘崇高莫大乎富贵’一句,以为奇货,屡屡言之,谓为语言大病。若据说似亦惑人,‘崇高莫大乎富贵’,有甚怪异?辨上下,定民志,天大地大,王亦大,富贵极于君,崇高莫大于君,初非异说。”[13]519以至于全祖望都为叶适辩驳:“车玉峰谓水心此言太过,予谓水心以富贵必由道德而成,其崇高亦自有义。”[1]1755

不论是对《习学记言序目》的否定,还是对叶适原意的曲解,都充分表现出车若水对叶适学术思想的厌弃,无怪乎《台学统》将车若水著录在“性理之学”,归为“朱子学派”。《宋元学案》中车若水仅以名字列《水心学案》,传记则见于《南湖学案》,足见车若水脱离了水心阵营,完成了从叶适后学到朱熹后学的身份转换。

四、小结

叶适台州门人共22人。其中,黄岩12人,临海6人,宁海4人。叶适文章之学在台州门人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叶适一代文宗的身份密切相关。“南渡文章之柄,自东莱短死,水心实擅之。”[1]1755叶适论文兼顾理学和文学,其要旨在“由文合道”[11]696,既要求文章明实理、切实用,又要有益于经世、有助于教化。据统计,叶适文集约有文章400篇,其中政论文、碑志文、序跋文备受好评,成就极高。这是叶适文章之学广受推崇的首要原因。再者,浙东科举学兴盛。从陈傅良、吕祖谦到叶适均是科举时文高手。他们钻研文法,从事科举教学,吸引了大批士人。台州耆卿、吴子良、丁木、夏庭简、柯大春、舒岳祥均为进士。叶适曾说:“余久居水心村落,农蓑圃笠,共谈陇亩间。有士人来,多言场屋利害破题工拙而已。”[4]602也表明大部分人是来向叶适学习科举文法。因此叶适的文章之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其弟子众多的台州地区自然也不例外。全祖望称:“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1]1738这种倾向在台州门人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直接导致了台州叶适门人“文胜于学”的局面。

然而,由于台州学术生态的影响,叶适台州门人较多倾向程朱学派。台州有“小邹鲁”[16]之称:“台州僻处东南海隅,晋始启化。赵宋南渡都杭州,为畿辅。朱子提举浙东,又奉祠来台,学者从之,一时称盛。”[16]乾道九年(1173年)至淳熙十年(1183年)间,朱熹两次主管台州崇道观,台学者络绎不绝。应恕、徐大受、林鼐、赵师渊、赵师夏、池从周、林恪、杜烨等均师从朱熹,《台学统》归为“朱子学派”,其下又有杜氏学、车氏学、鲁斋王氏学派等。咸淳五年(1269年),朱熹后学王柏主讲台州上蔡学院。台州人王棻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性理之学”“固众学之大成者”,“欲别黑白而定一尊,则固当以程朱为高”[16]。至于台州地区的陆学、叶适之学,“宋之然道(赵师雍)、詠道(赵师蒧)并及象山之门,筼窗(陈耆卿)、荆溪(吴子良)兼受永嘉之学”[16],不能与朱学之势相较。随着淳祐元年(1241年)程朱理学被扶为官学,风行天下。其他学派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叶适之学也不例外。从这一点来看,台州叶适门人大多倾向程朱学派,不太认可叶适的学术思想。

车若水曾有诗云“水心气脉近三台”[17]40428。因台州对应三台星,“三台”成为台州别称。车氏之句可用以形容叶适在台州的影响;但就叶适及其台州门人关系而言,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水心文脉近三台。

猜你喜欢

门人吴子台州
借衣访恩师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返老还童
借衣访恩师
真想有个奶奶
南宋城南书院门人考
喝水
水果雨
台州-电镀厂老板涉嫌环境污染罪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