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2012-08-15王婉璐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负面外交国家

王婉璐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深入,中国作为实力不断壮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崛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了适应当前的世界形势以及中国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政策,力求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但是在现实中,其他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偏差与负面评价依然十分常见,比如“中国威胁论”的广泛流传。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关注,体现在专家学者更加关注对中国的研究,国际新闻媒体对中国事件的报道显著加强,各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一、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认知

一个国家的崛起显然会对整个国际政治环境产生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既定利益。从这个原因出发,很多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权问题

自1989年以来,人权问题在中国的国际形象上有着重大影响,成为了中国对外关系中最突出、最有争议的问题。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引起了中国国内的强烈反感,也无法接受美国的批评指责。[1]华盛顿州民主党参议员帕蒂·莫里(Patty Murray)在2006年8月访问了中国,她在网站上公布了中国之行的消息,其中包括她告知中国人,“中国如何对待自己的公民和工人,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位置,因为美国的消费者在买(中国制造的)东西的时候会想到这些(人权问题)”。

(二)贸易问题

芝加哥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民意测验显示:美国人在总体上支持全球化,但是提到美国人非常重视的就业问题时,很多人采取保守的态度。这次调查中58%的美国人认为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是不平等的。76%的美国人认为保护美国工人的工作应该是美国外交的目标。问到中国、韩国、印度、日本和欧盟五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可在美国投资时,7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不能在美国直接投资。其他国家的相应数字分别是:韩国(67%),印度 (66%),日本(60%),欧盟(55%)。

(三)民族主义情绪

国外有学者与政界人士认为,当前存在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是由中国政府领导的。主要是依据国际战略中的“国内政治因素”学说,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来转移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从而减少国内政治危机,维护政府的统治稳定。国际上的这种认识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的负面评价。

(四)西藏问题

国际社会上很多观点认为中国非法占领了西藏,出于对西藏的同情心而对中国政府提出质疑与批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西方世界对人权的关注,也可能是中国政府外交宣传不足。但是这种认知对中国政府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五)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上的问题也备受争议。特别是当这些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营销到海外之后,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中国龙”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图腾崇拜,即象征着国家的符号。例如,英国人崇拜狮子,美国人是秃鹰,法国是高卢雄鸡,俄罗斯是双头鹰。此外,俄罗斯被称为北极熊,新西兰人被称为几维鸟等。而中国则与龙联系在一起。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龙在中国国内的理解与在英文中的翻译存在差异。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霸气和具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具有张牙舞爪、能够喷火的外形特征。这会对国外民众在认知中国时产生负面影响,认为中国是崇尚武力与暴力的国家。

总之,认为中国发展是不确定的,是各国在认知“中国崛起”时的普遍结论。

中国迅速崛起之后,对于“中国崛起”是否会保持和平,如何论证中国的发展可以沿着民主开放的道路,中国国内的发展能否达到平衡,各国学者界、政界和普通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各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既表示承认和鼓励,同时又存有谨慎戒心。最终表现在,各国对“中国崛起”认知的不确定性。各国既看到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剧、腐败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又不相信中国有能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不确定性既来源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引发的外交沟通问题,同时也来源于中国在对外宣传战略方面的漏洞。

正如当今很多国际关系学者对中国的分析一样,虽然承认中国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加倾向和平崛起,但是还是认为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国际关系问题都是会演变的,不能一概而论。[2]“这种不确定性是局外者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一个因素。”[3]

二、美国崛起时的国家形象比较

美国在当年崛起的过程中,同样也遭遇了负面的认知。欧洲人一直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担心的是,美国南北统一后会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国将不再是一个由平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联邦,而将成为一个帝国”。这种想法为欧洲人肢解美国的企图在作理论准备。一些人以民主为幌子:“如果民主制度被保存,让美国国土缩小也在所不辞。”他们甚至希望美国分裂得越小越好。一些大胆的分析家倾向于把这块美国蛋糕分割成3块。在最盲目乐观的时候,有的政府媒体甚至把美国分成5块:“美国将被分割成北方、南方、中部、西部和太平洋5个国家。”即使到了1863年,北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德国《新闻报》还认为:“把一个分裂的联邦用武力统一起来变得一天比一天不可能。”一家还是亲北方的《两个世界的杂志》也认为:一个被占领的南方将是“战胜者永远的肉中刺”。战胜的北方也将像普罗米修斯那样,因盗取天火而受到天罚。在英国,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希望美国南北分裂。当年,美国南方分裂势力的主要支持者约翰·罗巴克在英国下院说:“北方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南方倒是我们结交的对象。他们是英国人,而不是欧洲的弃民。”1862年,英国财政大臣威廉·E·格拉斯通在公开场合还不无惋惜地说,北方的民众“还没有喝下这杯苦酒,但全世界所有其他人都看出他们必须把这杯苦酒喝下去”[4]。针对美国崛起,世界范围内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理论,例如“文明的冲突”“邪恶轴心论”和“美国威胁论”等。

三、国家形象负面认知原因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其他国家对一国崛起时的负面认知,是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1)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会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负面认知也在所难免。

(2)世界对一个国家的认知,国家利益所占的影响很大。

(3)由美国的对比得知,美国在文化上与欧洲相似度很高,因此可以舍弃文化心理学所占的影响。但是欧洲依然对美国崛起有很大的负面认知,可以得出,文化差异虽然对心理认知存在影响,但是其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还必须与其他要素相配合。

四、新形势下提升国家形象之建议

(一)全方位外交

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全方位外交中的文化外交的表征就是:国家文化利益的界定、国家文化安全保障的觉悟、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的提出与文化外交政策的确立。从文化边缘论(文化背景论)到文化工具论(文化权力论),再从文化工具论到文化目的论(文化利益论),这是文化及其外交之间的关系的二次飞跃。[5]

胡锦涛曾经就“全方位外交”提出四点目标,分别是:道义感召力、形象亲和力、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而从现实来看,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经济竞争力发展迅速,但是其他三个方面发展还不尽人意。而根据国家“软实力”理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是经济水平,还包括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隐形实力。

中国要完成上述四个目标,还需要很多的努力。特别是政治影响力,即政治体系、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观等方面能够在全世界得到传播与承认,并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而从中国当今的现实情况来看,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仍然存在认知偏颇,因此在深刻理解并学习中国政治价值观方面是缺乏可能性的。所以,中国为了增强这种影响力,就应该从心理层面也就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来入手,完善中国当今的外交战略。

(二)提高民主与法制水平

真正改变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其根本措施还是需要完善中国自身的法制建设与人权建设。这些问题虽然属于中国内政,但是已经成为国际上对中国形成偏见的关键点,理应得到中国在外交上的重视。应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切实完善人权状况,提高民主与法制的水平。[1]

(三)寻找与其他国家的共同点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威胁,关键在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社会在互动实践中形成的认同。行动者之间的集体认同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同。[6]而寻找国家间共同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全方位、多层面地加强交流。尤其是通过文化和教育等民间交往,有效地与各国民众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交流沟通,让他们能够更加真切客观地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及中国国情的发展状况,逐渐减少对中国认知上的误解,也减少对中国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疑虑和不安。

(四)以民众利益为切入点

在短时期内,经过上百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这些国家对中国持有偏见的根本原因也是无法根除的。但是,中国可以考虑从各国民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来打开局面,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性。例如,美国民众对贸易上的需求不无道理,在贸易上的受害者显然是美国低收入阶层。[7]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上迅速崛起的中国容易被看作造成美国人利益受损的唯一原因。因此,中国应该反思在贸易领域可以作何改进,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能够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降低其他国家的误解。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崛起”确实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这种威胁不仅表现在经济利益的争夺、政治利益的争夺,还体现于对其民众及领导人心理层面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性。研究得出,这些负面认知,是与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与文化理论分不开的。针对负面认知所产生的原因所提出的完善“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具体可行的,不仅能够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能够实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双赢。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形象的改良的关键在于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4.

[2]陈华杰,胡承统.从美国的视角认知中国的和平发展[J].岭南季刊,2005(3):32.

[3]巴瑞·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7):12.

[4]张文木.美国当年是怎样崛起的[J].环球视野,2007(7):17.

[5]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6]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4.

[7]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31.

猜你喜欢

负面外交国家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