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2012-08-15彭观明边炳传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顶岗学期应用型

彭观明,边炳传

(泰山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1 改革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一大批地方性本科学校先后建立.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有所滞后,跟不上其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在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办学方向等方面受传统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刻板”影响,存在着向研究型大学“趋同”的现象,致使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欠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处于“上着不了天,下立不了地”的尴尬境地.有些地方高校虽提出“地方性、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往往没有具体的配套改革创新措施,培养目标只停留在口号上.

泰山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主要为山东省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并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经过多方调研,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应用型人才自身优势的集中体现.社会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具有强烈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2.5+ 0.5+1”工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2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优势与设想

2.1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2.5+0.5+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内前2.5学年(前5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综合素质课(大部分)、专业拓展课(部分)等理论教学,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第6学期到企业进行工程训练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第7学期学生回到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课(剩余)、专业拓展课(剩余)等理论教学,完成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环节;第8学期进行毕业设计.

2.2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施,可真正培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现代化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2)顶岗实习安排整个学期近6个月,时间较长,对合作企业而言,可便于安排学生顶岗工作,合作企业是欢迎的;对学生而言,可以较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实习,可较系统地了解一个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模式与状况;对学校而言,可方便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有助于顶岗实习的实施.

(3)经过2.5年的在校理论学习和一定的工程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较好,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完全可以参加实习单位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这对企业攻克难关、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开展科研无疑是一个“三赢”的好事.学生在一个学期中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真正做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实际工作的训练,可以较好地把握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企业对专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从业要求,学生回校后第7学期专业拓展课的选学便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应该考取何种职业技能证书也有了主动性与积极性.

(5)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可边参与实习,边参与单位的某些课题研究,这就为学生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选题方向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来源于实际生产一线创造了条件.

(6)该培养模式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一方面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所在企业,这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择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途径.

(7)此培养模式针对地方高校考研深造的学生来讲,既不影响考研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又有利于复试学生的面试.

(8)校企合作若初次取得成功,此培养模式可使顶岗实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了条件.

2.3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及注意的问题

该模式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明治式”,即“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学校(学习)”.第一阶段完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综合素质课(部分)、专业拓展课(部分)等理论教学,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时间占用前5个学期;第二阶段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教学时间占用1个学期;第三阶段专业拓展课的学习、技能培训考核1学期,做毕业设计1学期.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工学合作教育的本科生与高职生不同,他们必须既具备本科生所须掌握的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操作能力,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但不能削减,而且还要有更深刻的理解.

(2)实施合作教育既不能完全影响本科教学整体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又必须考虑到合作教育的特点和考研学生的需要.

(3)在逐步调整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性环节的比例同时,编写更切合合作教育特点的教材显得更为重要.

(4)在人才培养“2.5+0.5+1”模式下,为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把需要通过实战演练来完成的实践教学课程都安排在第6学期的实习过程中,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师徒式的实践技能传授.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构思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2.5+0.5+1”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突出学校“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

厚基础:厚基础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第一层次是文化素质教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在课时上优先保证,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通识教育的基础,以培养思想道德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核心;二是技术理论基础教育,在学科基础课中构建了以机械制图与AutoCAD、工程材料与加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及相关实验、实践环节等组成机械技术课程群,以培养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思维为核心,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我们重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作用,强调学生对于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构成的隐性知识的掌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必需的绘图、计算、设计、实验、测试、编程和工艺操作等基本能力和技能,并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具有熟练运用和操作CAD/CAM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具有熟练编制控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线切割机等)加工程序及操作数控机床和特种加工机床的能力;并采用“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6学期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第7学期主要进行数控技术、三维设计、高级电工等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第8学期做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宽口径:正视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综合、交叉的趋势,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机械工程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及相关实验、实践环节等组成机电控制类课程群以及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等,并设计大量专业拓展课让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为了使学生将来就业有更好的针对性,我们设置专业方向,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面广,方向性强,因此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三个方向,分别是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和半年的工程训练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个自己将来有发展优势的专业方向,接受后续的专业教育,从而实现专业的再次分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具备对该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基本能力,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5+0.5+1”人才培养模式“0.5”阶段的实施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采用“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难点在于“0.5”阶段的教学安排.参照部分院校开展的工学合作教育的经验做法,“2.5+0.5+1”工学合作教育应具备的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合作企业、完整计划、定岗工作、劳有报酬、过程监督、评价考核.

(1)合作企业:“0.5”阶段的教学安排,必须通过企业的积极合作才能实施,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因此,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人脉资源,联系一定数量的相关合作企业,从而保证“0.5”阶段顶岗实习的真正落实.

(2)完整计划:“2.5+0.5+1”人才培养模式应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0.5”阶段中的工学合作教育模块.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事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实施计划,学生应完成由学校和相应的企业共同设计的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任务并取得相应学分.

(3)定岗工作:其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学校联系相关企业,合作企业在准备实习的学生中,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挑选学生,作为该企业的预备员工.企业向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完成相应的工程实践任务及毕业实习.

(4)劳有报酬: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专业实践并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根据付出的劳动,均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5)过程监督: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三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实习技术指导师”,安排学校教师为“专业实习教学指导师”,由班主任老师任“职业指导师”.其中,专业实习教学指导师和职业指导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过程督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工作学期的全程进行管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确保工作学期的质量.

(6)评价考核: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以后,对顶岗实习的收获和体会,以书面形式按计划要求进行总结,并上交实习报告.在考核基础上,给出学生顶岗实习的总成绩,并记录成绩总表.

通过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明确了“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着力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相信通过对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改革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1]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6).

[2]李德贵,温新荣.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导刊,2011(19).

[3]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4]朱永江.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J].教学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顶岗学期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