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困域与文化自觉意识构建

2012-08-15粟国康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民族建设

粟国康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鲜明地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用“四个越来越”精辟地概括了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的理性回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不断深入的国际背景,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置身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风口之上。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一方面,中国文化需要直面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文化竞争”,面对当前国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竞争,如何既能在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同时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又能在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同时保有自己的民族品格和文化竞争力,是一大难题。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需要直面政治多极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文化入侵、文化安全是政治多极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容回避的一个挑战,面对国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他国的文化攻势和文化演变,加强自我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态势的清醒体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逐步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忽视文化建设的沉重教训中,我们体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随着认识的提升,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并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视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态势的清醒体认,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亟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有待提高、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顺畅、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待增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有待加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实质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尚不完全适应。

二、现实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域

第一,文化失真: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困域。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力量的书,归根到底,文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文化,他是人类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在创造出文化的过程中文化自身也成为人类得以实现进一步扩大生存和超越发展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毛泽东所提出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3]。但是,现实中文化的发展却陷入一个困境:人们越来越难以驾驭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甚至迷失了文化创造的目的和意义,造成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甚至成为经济、政治发展的桎梏,导致文化失真。文化的失真还突出体现在各种低俗文化、庸俗文化的沉渣泛起,对文化双重属性的定位不当使文化生产走向了刻意的商业化包装而致使文化的本真功能被屏蔽。

第二,文化失范:关于文化与道德、精神风尚引领的困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引领人民内心世界、道德水平和精神力量的极大丰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但是,现实中文化的这种引领功能正日渐被弱化,导致社会文化的失范。文化失范在思想层面表现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的混乱、无序状态,如人们理想信念模糊、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在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人们的行为在不同领域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如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文化领域的论文抄袭、造假,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等。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当前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失范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文化不仅难以切实起到引领道德、精神风尚的作用,反而在与各种丑恶现象的纠缠中陷入更深困域。

第三,文化盲从:关于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的困域。中国古语云:十年树人、百年树木、千年树文,中华文化正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提炼而形成的具有自我民族特色、自我民族风格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在文化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文化盲从现象,这种盲从突出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不自信以及主流文化面对非主流文化的拷问步步后撤。从学术界对西方学术话语的亦步亦趋,到娱乐界对西方娱乐符号的沿袭,再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盲目跟风,无不突出展现出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缺失。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勃兴、亚文化的突起,甚至某些反文化的东西开始在中国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日渐挤占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造成主流文化信仰者流失。

无论是文化失真、文化失范还是文化盲从,究其实质,都在于在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上陷入迷思,寻找不到现实文化理性嵌接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坐标点,最终使文化发展迷失方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构建文化自觉意识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有所体认、有所反思,为此需要构建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的构建,需要提点三重理念,廓清两重错误倾向,具备三种自觉意识。

第一,自觉民族文化,实现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契合。文化自觉首先强调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强调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既能看到本民族文化的长处、优势,又能看到本民族文化的短处、劣势;既能看到本民族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更要能看到本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的自觉,需要具备“批判继承”意识。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历史和传统,都是在既有的历史和传统基础上推展开来的,任何企图抹杀文化传统或绕过文化传统的门栏而发展文化事业,都是不可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对传统文化要秉持一种辩证统一的科学态度:既不全盘肯定又不全盘否定,承认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优秀成分也有陈腐因子,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优秀成分,剔弃其糟粕和陈腐因子。

第二,自觉外来文化,实现“我”与“他”、学习与借鉴的契合。目前中国的文化发展存在极严重的文化复归倾向,主张文化复归的取向是一种明显的倒退复古,并不是提倡文化自觉的本意,更不是继承传统的本意。除了文化复归的倾向,另一个突出取向则是全盘他化,尤其是全盘西化,不加质疑不加鉴别地沿袭西方现代化道路、接受西方各种理论。这两种取向无疑都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更不是文化自觉的真实态度。

文化多元时代对外来文化的自觉,需要具备“博采众长”意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学者乐黛云曾说过:“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个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6]在多元文化时代,面对外来文化纷至沓来的现象,构建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理性看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华部分、理性成分,要吸收、借鉴、转化以为我所用,“对于那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对于一切错误的腐朽的东西,我们不但不能引进,而且要坚决进行抵制和斗争。”[7]

第三,自觉现实文化,实现传统、现实、未来的契合。为此需要深刻洞察和理解文化创造与文化发展规律,揭示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文化领域的文化创造、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需要始终坚持区分文化的双重属性,明悟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所适用的发展规律的差异性,防止和控制经济规律在整个文化领域的“越位”。

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点、思想意识,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为实现现实文化健康良性发展的实践过程,为此需要具备“积极建设”意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重在建设,需要自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需要积极发展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需求;需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的全局,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需要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2]邱观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1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6]乐黛云,勒·比雄.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44.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民族建设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元民族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