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2-08-15蒋子超
蒋子超
下颌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颌面部损伤。下颌骨位于面下1/3其骨折发生率占颌面骨折的首位,下颌骨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及外形,对其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统计我院颌面外科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病例135例,现就下颌骨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来自我院颌面外科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13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7例,(71.85%),女38例,(28.15%),年龄5~65岁,其中 18~40岁发病率最高占66.80%。
1.2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最多80例(59.25%),其次暴力伤和坠落伤43例(31.85%),爆炸伤9例(6.66%),其他意外伤3例(2.24%)。
1.3 骨折类型 135例中单发性骨折76例,多发性骨折50例,粉碎性骨折或伴骨缺损9例;开放性损伤90例,闭合性损伤45例。
1.4 骨折部位 其中下颌体骨折28例,颏孔区骨折32例,下颌角部骨折36例,髁突骨折19例。下颌正中骨折20例,其中伴一侧髁状突骨折3例,双侧骨折5例。
2 治疗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本组137例患者中,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骨折部位、骨段移位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者28例,其中单颌牙弓夹板固定8例,颌间结扎12例,带钩牙弓夹板弹力牵引5例,颅颌绷带固定3例;手术治疗的107例病例中,22例患者行钢丝内固定,采用小型钛板固定者85例。
2.2 结果 术后经6个月至2年随访,非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在颌间结扎过程中对全身情况影响较大,其中2例开口受限,余26例均恢复良好。采用钢丝固定的36例患者中术后有3例出现咬合关系紊乱。采用小型钛板固定的88例患者,手术创口均一期愈合,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外形基本正常,患者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骨折段移位是下颌骨骨折的主要表现,影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的因素有: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以及附着肌肉的牵拉作用等,其中各咀嚼肌的牵拉作用又是主要因素。常因不同部位骨折、不同方向的肌牵引而出现不同情况的骨折段移位。
3.2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严重程度、骨折的局部情况和全身状况来决定。对于单发性骨折,骨折片无明显移位,有牙可利用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创伤小。单颌牙弓夹板的优点是患者仍可张口活动,对进食和语言功能影响较小,便于保持口腔卫生,同时因具有一定的功能活动,有利于改善局部血运和骨折愈合。
钢丝结扎内固定本身,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因而坚固内固定使颌骨骨折的治疗有了质的飞跃[1]。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应为首选。该方法适用于各类下颌骨骨折。本法最大的优点是术后不需颌间固定,或辅以短时间的颌间固定。此法可使患者早期即能恢复张闭口运动,还能负担接近正常的咀嚼活动。此外,坚固内固定可最大限度地恢复颌骨形态,在治疗粉碎性骨折时,可将小骨折片拼接,用微型钛板固定,获得功能及形态满意的效果。本文采用钛板固定术171例,有9例咬合关系恢复欠佳,余病例咬合关系及外观均较满意。
髁状突骨折历来由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观点,对无移位及轻度移位者,保守治疗后完全可以达到骨性愈合,恢复良好关节功能。对儿童不主张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张口受限,关系紊乱,多见于骨折断端形成严重的角度或重叠愈合,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张口受限还与固定时间、早期开口锻炼等有关[2]。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治疗将骨折片复位固定,以恢复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具体术式应根据骨折部位来选择经耳屏前入路、经颌下入路或结合耳屏前入路施行手术。
[1]归来.三维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4):196-198.
[2]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口腔医学纵横,2001,17(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