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的特点及其启示
2012-08-15罗春英张燕军
罗春英 ,张燕军
(1.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
汉语国际推广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要想成功完成战略任务,编写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很重要。目前而言,我国出版的海外汉语教材虽然比较系统,但普遍难度较大,并非明确针对某国家或地区编写,因而缺乏国别适应性,从而影响了这些教材的实际使用。为编写出海外适用的优质汉语教材,我们有必要分析海外较受欢迎教材的特点,并借鉴其经验。
一、美国大学汉语教材现状
根据出版地划分,美国大学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由在美教师编写,且在美国出版;另一种则主要由中国人编写并在中国出版。美国本土汉语教材虽然语法较为浅显,体系性不强,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更为生活化,多以教师自编为主,教材专家正日益深入相关研讨。相比之下,中国编对外汉语教材内容丰富且有深度,体系完整,逻辑性强,但由于没能充分适应美国文化背景,对美国大学特点考虑不足等原因而较难受美国大学欢迎。
(一)本土汉语教材
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种类繁多。有古汉语教材,如《古代汉语:初级读本》(Classical Chinese:A Basic Reader)、《中国古典文学:唐代以前》(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文言文入门》(A First Course in Literary Chinese)、《论语》(Analects of Confucius)等;有商贸汉语,如Cheng&Tsui出版公司出版的《新世纪商用汉语》(Open for Business:Lessons in Chinese Commerce for the New Millennium);还有影视教材,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电影选读》(Reading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此外,还有闽语、粤语教材,如《广东语口语》(Colloquial Cantonese)等。多样化教材易于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美国本土汉语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教材中的文化介绍多避开有政治意义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为主。美国的华裔早年多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美国汉语教材介绍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内容较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以及美籍华人迅速增加,美国汉语教材中介绍中国内地的内容随之增多。并且,在介绍时还会进行对比,如指出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在某些事物上用词的不同。
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的编者大多是有着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2000年以前,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台湾地区,之后,中国内地到美国高校教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并成为多数群体。这些教师大都有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学历,是编写汉语教材的主力军。
鉴于汉语教材编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专家纷纷积极参与其中。例如,为探讨汉语教材开发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孔子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于2011年5月20日至21日主办了“汉语教材及新资源国际研讨会”。来自全美及中国、英国、德国、波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世界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的80多位汉语教学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专家就“汉语教材编写中的科学研究、汉语教材编写的困境与方向、AP中文对国际汉语教材编写的影响、语体语法与教材编写、教材编写中的文化问题、文化教材与商务汉语教材编写研究”等议题作了大会发言[1]。
(二)中国编对外汉语教材
近年来,我国内地出版了很多针对国外大学生的汉语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出版的《基础汉语40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速成汉语》系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汉语会话301句》,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汉语教材《奥运汉语100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汉英对照)》(上、下两册)、《中国文化读本》、《汉语2008》等。
然而,这些教材因存在种种问题而难得美国大学生青睐。以《汉语会话301句》为例,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分量充实,同时有多种语言翻译注释版本,但汉字处理跳跃性大,练习部分的汉字完全没有标注拼音,因而大大影响了该教材在海外的实际使用效果[2]。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孔子学院”美方负责人苏珊·简(Susan Jain)接受笔者访谈时曾指出,中国大陆出版的汉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学生难以在有限的学期内学完教材,很多教师只好选择美国版教材作为主要教材。此外,相关问题还包括文化内容针对性不强,体现国别特色的教材匮乏,短期培训教材极缺等。这使得我国教材难以满足美国汉语教学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编对外汉语教材的适用性,我们有必要对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特点进行研究。
二、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特点
通过分析美国几部颇受欢迎、很有影响的本土大学汉语教材发现,它们具有一些不同于国内版教材的特点。
(一)交际法、任务法逐渐替代听说法,成为汉语教材的主导
2000年之前,美国本土绝大多数本土汉语教材以听说法为主要指导理论。2000年之前出版的《新中国》(A New China)、《华夏行》(A Trip to China)、《中文入门》(Chinese Primer)、《大学汉语》(College Chinese)都是典型的听说法教材。其他教法学也有编者采用,但都影响甚微,包括交际法,仅在课文内容和话题选择上看出一点交际法的痕迹。这些教材都是听说领先,先用拼音课本操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后再用汉字课本进行读写学习。
2000年之后,美国绝大多数本土汉语教材以交际法为主。近两年的教材,还融入了任务型教学法。如2004年出版的《大学语文》(A Primer for Advanced Beginners of Chinese),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活动;2008年出版的《走向未来》(Chinese for Tomorrow),让学生使用目的语来谈论广泛的话题以培养语言能力。尤其是初版于1990年代、修订于2010年前后的教材,更能明显反映听说法和交际法的更替。如在美国大学里广泛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文听说读写》(Integrated Chinese)[3],1997年第一版中有一些交际法的表述;2005年第二版增加了很多交际法的内容;2009年第三版还增加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内容。《乐在沟通》(Beyond the Basics)2009年修订版,语法解释部分改变了以前只列例句的做法,而是以对话为例,增加例子的情境,这显然是交际法影响的结果。交际法、任务法正逐渐替代听说法,日益成为指导美国汉语教材编写的主流教学法。
(二)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教材背景
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背景设置有3种情况。其一,随年级升高而转移背景。系列教材多有这种情况。一年级设置在美国,到了二年级及以上,背景逐渐转移到了中国内地或台湾地区,其中以前者居多。因为一年级学生是汉语初学者,将背景设在美国本土,课文内容和话题就可以围绕他们的日常生活展开,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便于他们在生活中用汉语实践。到了二三年级,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很大提高,部分学生有前往中国的打算,那么就有必要让他们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应的语言技巧和交际技巧,故此背景转移到了中国。其二,背景设置固定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这种情况的多为单一教材,如《大学语文》是一年级教材,背景设置在中国内地,因为它是专为华裔学生编写的初级教材。《乐在沟通》是三年级教材,背景设置在美国,因为教材编写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选用学生熟悉的美国本地话题,利于学生不断展开,免得无话可说。其三,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背景。这种情况既有单一教材,也有系列教材。如果课文内容关涉美国生活则背景为美国,如果内容涉及中国,则背景设在中国,如《互动汉语》(Interactions)。可见,美国本土汉语教材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文内容的不同设置多样化的背景。
(三)简、繁体并用,简体代表着趋势
目前,美国K-12汉语教材以简体汉字为主,而大学的汉语教材还是繁、简体并行。有的是繁体、简体各自成册,有的是繁体、简体并列在同一本书中。这当中有中美关系的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美国,这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大学汉语教材编写。也有学生的需求所致,如部分学生打算将来去台湾地区,有些学生将来要学习古汉语课程,学习繁体字很有必要。而对于那些打算去中国内地发展的学生而言,学习简体字则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简体字代表着未来趋势。以美国大学普遍使用的《中文听说读写》为例,无论是课文正文,还是练习部分均为简体,而繁体版课文则仅以附录形式在教材最后出现。美国有大学汉语老师指出,美国很多大学一年级的汉语课程都只教简体字了[4]。笔者网络调查美国30所大学的中文课程也发现,不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板书,都倾向于用简体汉字。这些均表明,美国的大学汉语教材正日益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简体汉字。
(四)随着交际法地位的上升,文化内容日益增多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文化镜像和文化传承功能[5]。2000年之前,美国出版的教材文化内容很有限,即使偶尔涉及也是为词语解释或句法解释服务;2000年之后,美国修订或出版的汉语教材,文化内容明显增多,且多以单独的文化栏目形式出现。这说明文化介绍越来越受到重视。2000年之前的教材多属于听说法教材,2000年之后的教材多受交际法影响,可见,随着交际法地位的上升,文化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且内容比例明显增多。因为交际法强调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尤其是交际文化教学)自然就得到重视。美国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多以独立小栏目的形式出现,缺憾是容易产生与课文内容脱节。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如何将课文内容与文化信息融为一体,还有待深入探讨。
三、启示
美国本土汉语教材所具有的如上特点,为国内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提供了借鉴。对其反思,有利于我国学者编写出海外适用的汉语教材。
(一)采众法之长编写教材
从理论上看,教材既是对某时期教学法的总结,也是对教学法的某种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教学法的完善、丰富和发展,也有利于教材教学目标的实现。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6]。各种教学法各有优点和不足,编写海外汉语教材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法,以扬长避短,使各种方法相互补充。
从实践来看,如前所述,美国本土汉语教材自2000年以来已由听说法为主导,过渡到交际法、任务法为主导。近年来,其汉语教材采用的教学法更趋多元化。比较而言,我国的汉语教材则多以“结构—功能”为纲(“结构”指按照语法结构由易到难编写教材,“功能”指按照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编写),有的是结构为主,有的是功能为主,较为单一。
由上可见,采众法之长编写海外适用的汉语教材,既是理论要求,也是实践使然。
(二)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
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首先是电脑知识技能。由于电脑的普及,美国大学生对电脑的操作非常熟练。有鉴于此,美国一些教材结合电脑中的汉语程序来进行汉语教学。如《走向未来》,采用键盘输入汉语拼音进而输入汉字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熟悉汉字的发音和字形,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其次是母语文化结构。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对母语及其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根据这一特点,一些教材开辟专栏,引导学生就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或语言现象进行对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
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归纳、类推等方面的能力。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强,会将所学到的部首知识类推到其他汉字上,这易于其提高其汉字学习效率。编写海外汉语教材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外,引导学生用归纳法学习语法点,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和写作的策略,培养学生从上下文中猜测意义的能力等,也是编写具有特色的汉语教材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充分结合汉语特点
教材编写应充分顾及汉语的特点。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学生认为汉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是汉字[7],其他国家学生也有同感。因而,攻克汉字学习难关便成为一些海外汉语教材的重点内容。《心系中国》(Connections)按部首分解生字,将其分别标注拼音和英译,并列举常现复合词和情景例句,这种教材编排方式将汉字音、形、意结合起来,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意义学习。而《互动汉语》则利用图解来说明汉字内部构造,富有知识性和逻辑性,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在充分考虑汉语特点基础上想出的“妙招”,使教材本身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使用。
因而,编写海外汉语教材应充分利用汉字构造理据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类推,掌握汉字构造规则。这有利于以简驭繁,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乐趣和效率。此外,根据汉字象形、指示、会意等特点,教材编写可适当配以图片解释,或通过肢体语言说明,这也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曾指出,对外汉语教材有着语文性、口语性、生活性的特点[8]。因此,应尽量结合海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编写海外汉语教材,在内容上也不宜太难。
(四)强化英汉对比
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体现了英汉对比的特点。英汉对比内容一是出现在“汉语概述”部分。如《汉语口语》(Colloquial Chinese)在概述中指出了汉、英词序的不同。二是出现在语法解释部分。在用英语对语法点进行解说时,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往往涉及一些英汉对比。如《大学语文》对汉、英之间被动语态的不同进行了对比说明。
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有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三套教材《互动汉语》《心系中国》和《放眼中国》(Encounters)。这些教材在字词解释和语法解释方面都体现了英汉对比。如对“家具”一词的解释,一般教材的做法是用“furniture”来对译,而印第安纳的教材却用“home-tool”来解释。学生既很容易理解整词的意思,又能较快懂得词中单个汉字的意思,还明白“家具”一词是由“家”和“具”组合而成。这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中学习汉语。又如在介绍比较句“A比B Adj吗?”时,用英文的“Is A Adj-er than B”这个结构来解释,把汉英句子结构的对比分析融入到了句法的解释中,很好地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明白其差异。
总体而言,在英汉对比方面进行了认真设计、编排的教材还很少。英汉对比的有效利用能够增强教材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在教材编写中有必要加强。
(五)形成“试用—出版—修订”动态过程
美国本土的汉语教材,多为教师自编。这些自编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会在大学里试用,听取师生意见并不断修改。如《走向未来》在纽约大学试用了五年;大学二年级广泛使用的《大卫和海伦在中国》(David and Hellen in China)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试用。教材出版后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如反馈函、专设的网页、论坛等听取各方意见,在归纳总结意见的基础上再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相比而言,我国出版的海外汉语教材前期调查不够充分,有时还存在试用不足、出版仓促、缺乏修订等问题。这导致国内出版的大量海外汉语教材往往因“至则无可用”,而被束之高阁。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理解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特点,可以使我们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应该努力的方向,进而编写出海外适用的汉语教材,以解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教材问题。
[1]语言科学记者.汉语教材及新资源国际研讨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J].语言科学,2011(4):408.
[2]李明.面向海外的速成汉语教材编写探讨[J].海外华文教育,2011(4):44.
[3]王晓钧.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02.
[4]张宽.从乔治梅森大学的中文学科发展看全美汉语教学[C]//程爱民,何文潮,牟岭.对美汉语教学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5.
[5]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
[6]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9.
[7]印京华.美国大学生记忆汉字时使用的方法[J].中文教师学会学报,2003,38(3):69-70.
[8]中国新闻网.对外汉语教材呈三特点:语文性 口语性 生活性[EB/OL].(2007-08-16).http://news.qq.com/a/20070816/002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