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院输血安全因素探讨

2012-08-15沈小雷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0期
关键词:基层医院我院制度

沈小雷

基层医院输血安全因素探讨

沈小雷

输血是医疗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救治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会给受血者带来一定的风险。结合我院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的实际,浅谈用血安全。

输血;安全因素;基层医院

输血是医疗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任何一种治疗措施,都是有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的,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其风险更应该重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一些输血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通过检测加以阻止,只能尽可能少输血、不输血或采用自体输血的方法解决。因此,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是临床输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构成输血风险的因素较多[1],主要是:一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传播;三输血误差等[2]。

1 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1.1 发热反应 是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10%。多发生于输血后15 min至2 h之内。主要表现为畏寒、寒颤、高热,体温可上升至39~40℃,同时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及皮肤潮红,症状持续30 min至2 h后逐渐缓解,少数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1.2 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发生率约为3%。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瘙痒或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会厌水肿,表现为咳嗽、喘鸣、呼吸困难、以及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乃至昏迷、死亡。

2 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

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献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目前已知的可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有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等十多种。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之一,有文献报道[3],感染率与输血量、输血次数正相关。输血后罹患的肝炎常见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这也是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为2.4% ~27.6%。

3 输血差错

主要指相关医务人员没有认真执行输血相关制度,造成的责任事故。我院2009年发生一起采血时两个患者标本混淆,错输血型、错输患者事件,幸及时发现而未酿成事故。

4 讨论

血液及其成分是特殊的药品,目前没有任何替代品。输血救治患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如何控制输血风险,已成为当前本学科关注的热点。结合我院实际,就如何控制输血风险,浅谈如下。

4.1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合理科学用血2000年,卫生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临床输血指南《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它的输血指征是Hb<70 g/L,Hb>100 g/L不必输血。对于Hb在70~100 g/L则视病情而定。在广大基层医院,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存在部分患者及家属认为血液制品是“补药”的误区,甚至有些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也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存在随意扩大输血适应证的现象。临床工作者在了解输血治疗的作用及不可替代性的同时,重视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严格掌握

输血指征,重视血浆代用品的应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安全用血。我院定期举办临床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专题讲座、更新输血知识,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安全用血意识;定期检查相关输血病历质量,不断提高合理用血水平,减少、杜绝不合理用血现象的发生。

4.2 健全规章制度 保障安全高效用血[4]以质量为核心,健全输血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对输血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血液入库、储存、发放制度;输血反应登记和调查处理制度:血液质量监测制度;大剂量用血审批登记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等,把好质量关。建立执行用血申请及登记制度: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及质量考核制度;试剂质量控制工作。做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建立输血相关医疗文书。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输血安全,按照卫生部输血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成立了临床输血安全委员会,方便临床用血,建立了输血科,加强用血管理,对临床用血予以统筹部署,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了安全用血的要求,每一例输血患者,采血、送标本均要求专人负责,制定输血时护理巡视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减少了输血相关并发症与医疗纠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41.

[2] 曲宏晶,沈奇荣,钟传村.降低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应对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08-715.

[3] 李丽珍.浅谈科学合理输血.职业与健康,2003,19(3):101.

[4] 于洪敏,刘风华,刘兆杰,等.我院临床输血安全管理的做法.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6-27.

236200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

1.3 溶血反应 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发生少,但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发生溶血反应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与所输的不合血型种类、输血速度与数量以及所发生的溶血的程度有关。典型症状为输入十几毫升血型不合的血后,立即出现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疼痛,寒颤、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头痛、胸闷、心率加快乃至血压下降、休克,随之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此外,还有一种延迟性溶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7~14 d,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一般症状并不严重。

1.4 细菌污染反应 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患者的反应程度依细菌污染的种类、毒力大小和输入的数量而异。若污染的细菌毒力小、数量少时,可仅有发热反应。反之,则输入后可立即出现内毒素性休克和DIC。临床表现有烦躁、寒颤、高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绀、腹痛和休克。也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肺水肿,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由于基层医院、采血机构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此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基层。

1.5 其他 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抑制、大量输血对机体的影响。

猜你喜欢

基层医院我院制度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