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嫁接阅读经验 精彩呈现阅读境界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临门一脚”
2012-08-15钱珏
钱 珏
三年来,江苏高考的文学类文本,从文质兼美、充满哲学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阿城的具有浓郁西南风情的《溜索》,再到写抗战时西南联大生活的《这是你的战争》,文本的风格一直在变,文本的问题设置方式也一直在变,高考的问题一般是因文而问,因文设题,学生面对每一年的高考试卷,都会有强烈的陌生感,因而无所适从,可能导致发挥失常。
一轮过后,学生阅读大量的文本,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积累,教师也传授了一些常规的答题方法,但是,学生是否就能完全应付高考了呢?
在考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到更有应对色彩的“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已有的文本阅读经验更有效地呈现,发挥它的 “用武之地”。
一、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每年都“换脸”的高考阅读的设问,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更多的是陌生感与突兀感,学生往往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惑。这些设问本身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要在考前突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审题灵活性。
1.圈点关键词,注意问题设问小点的增减
在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模拟题中,其实多的是传统的问法、常见的设题角度,但即便如此,问题中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地方正是需要学生加以仔细分辨,而教师对这些点的强调,也能增加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
比较一组问题:
《马罗大叔》问“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在城市纪念那些农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分析表达特色即以找出具有特点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为主,略于表达效果的分析,而如果直接要求分析表达效果,那就应该在指出特色后将回答的重点移到效果的分析。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恰恰有较多的学生疏忽了这点,导致回答不全面,或者答得不到位,流于泛泛。
2.把握关键词含义,关注限定内容
综观三年江苏高考,阅读的设问除了变化无穷这一特点之外,设题的切入点小,题目的限制度高,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溜索》中,“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这是你的战争》中,“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场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这些命题中,给学生规定了分析的角度、答题的方向,学生一定要按照其指向作答,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切实的分析,不能拿出老方法、老模式,简单地迁移。
3.理解问题,学会转换问法
《上善若水》中,有这样一问:“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次转换,“评价的理由”也可以表述为“为什么这样说?”
读过文章,我们发现,文中少有直接陈述理由的文字,更多的是对都江堰的情况介绍与赞美。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转换,“都江堰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人类的智慧?”以这个问题去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相对的就容易得多了。
4.不惧新问法,通过比较,寻找切入点,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原有能力相契合
《这是你的战争》中,“文中第③小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问法虽新,其实就是问第③小节师生问答的内容的作用,那就是个传统的问法,不过加上了“上下文的人、事叙写”的限制而已。
二、找准探究意向,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在学生答题过程中,另外的一大困惑就是对探究题问题的认识。江苏高考直接以“探究”二字设问自《上善若水》始。探究的是“都江堰蕴含‘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之后《溜索》中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指向”则是获得大量模拟卷的青睐,类似的问法在不同的文本中不断反复呈现,使学生似乎产生这样的判断:这是探究的一般方向,而《这是你的战争》的探究放在了“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上。我们也可以将此看成一个提醒:探究的角度多样,如何探究,应该从文本具体内容出发,结合考纲的要求,不可拘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的探究题,其实还是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分析、评价和鉴赏等,我们应该找准问题的核心,依靠自己的原有知识积累与能力来解决新问题。
比如:《马罗大叔》中,“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这样的探究角度似乎是新的,但我们认真思考之后就会发现,“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是小说中的情节,问这样叙写的意图,其实就是问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而对这个问题解答的一般思路,同学是不陌生的,完全可以完整地陈述。然而在学生的答题过程中,却有大量的学生不对问题进行研究,贸然地、固执地从“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这些角度展开。
又如:张爱玲《牛》中,“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
“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指的文本所构造的世界,“‘苍凉’的具体内涵”就是对文本中的“苍凉”做一个多角度的解读,我们要认识,“结合小说的内容”其实是一个指向,我们不妨回顾下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三要素,这就是对内涵探究的三个角度:结合“人物”,禄兴卖牛、租牛,禄兴娘子的哭表现的是人物的境遇凄惨;结合“情节”,禄兴的死让人感受到结局苍凉;结合“环境”,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的交代:“天贵娘子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又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凉润的晚风”“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等,这些都为小说营造了凄凉的暗淡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胜唏嘘。除此之外,再结合张爱玲小说叙述的特点,不难体会出苍凉的多种内涵。而学生没有对问题细加分析,将自己原本可以作答的问题答得不知所云,可惜得很!
作家曹文轩认为:“阅读是人类最优雅的行为,也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更多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为自己的阅读行为赢得更多更可观的“副产品”,经受住阅读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