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切入点

2012-08-15蒋维明

中学语文 2012年18期
关键词:人文新课程主体

蒋维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发布与实施,将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带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反思教学的得失,成为时下新课程的探讨热点。然而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备课教案的最后一个栏目——教学反思(或称教学后记),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自觉地认真地将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这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我们在此栏目应留下些什么呢?笔者以为,结合教学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以“三维目标”“学生本体”“教师主导”为基本切入点,选择性地进行有效反思,不失为反思策略。

一、反思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性质不同,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与落实举措就有差异。语文学科的每一堂课几乎都可以让三维目标得到或显或隐的呈现,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课堂的使命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在于传生以道。因而,离开或忽略语文的工具性本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抛却或无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则会将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容易出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彼此排斥或厚此薄彼的情况。我们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政治课、历史课、美学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识字造句的文字游戏课、文章解剖课。课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意识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否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三维目标,总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达成程度,反思实践三维目标的策略及其过程恰当与否和改进意见。

由于高中生的语文工具性方面的知识技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经验,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需要,学生会更爱上语文课。语文课堂中蕴含着特别的文化存在、文化滋生、扩展的因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用个性化的感受、思维或对话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寻找到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价值世界,成为有体验的人,有感悟的人。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强人文性方面的实践是备受欢迎的。然而,虽然学生学习体验的特殊性让语文学科充满魅力,也使学生本体的体验不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转移。不同特质的学生主体,必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内化生成富于个体特色的人文品质,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收益没有标准答案可查。所以,课后的反思点如能对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将能更有效地实践促进学生主体人文性的发展。

当然,课后反思关注三维目标的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关某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教学目标意识,注意重点与难点的确定,要注意随机应变,文体不同反思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单元不同反思的关注点也不同。文学类作品更重情思体验,与实用型文体更重理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人为本强化三维目标的实现生成和整合,我们以此作为反思的核心是必要的。

二、反思学生主体发展的程度

因材施教的理念古已有之,近几十年教育界也高奏学生主体之歌,然而学生主体得到实践和发展仍是课改中心和批判原点,课堂上的学生显然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育活动成为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以学促习”,从而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教学知识的传授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能不能直观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应以学生灵性发展为检验依据。教师的反思,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实践。

当然,学生课堂的发展依然有据,反思要将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与三维目标的实战联系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要在听说读写之内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其外的花样翻新。将听说读写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出发点是有指导性意义的。有的课堂,学生热热闹闹,貌似动了起来,所谓的个性张扬,却失去了主要目标。花里胡哨的合作探究,形式倒也扎眼,却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不能实践训练技能,不能增进学生的体验,更不用说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对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主体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在学生的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下狠功夫,教给学生怀疑的精神,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能力,更利于实现新课程强调的内化、整合和生成功能。因而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知识,教会学生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出发作探究文章。课堂应当尽力以教学重点难点为圆心,以学生的质疑解难为半径开展教学活动。课后甚至课堂中,就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深入性及独到性、提出问题的有效度及视角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及透彻性、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等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反思,对教师提供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性与自由性、愉悦性与民主性等进行反思,把发展学生主体的言语力和思辩力相结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突击方向。

三、反思教师主导践行的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小大人”,摒弃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观念,才能赢得学生。不能赢得学生的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语文课堂建设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人”的关系。构建人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是语文追求的必要的特定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交流者、合作者、促进者角色。反思的任务,理应涉及到教师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评定,调改及提高。

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并非意欲弱化教师的功能,而是更加理性地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教师只有真正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好教学三维目标,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充分践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让学生主体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才能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教师精益求精地备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参与,提问,解疑,启发,诱导,促进,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课前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必要的。如今网络时代多媒体得以充分利用,课件满网随君下载,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理解课件的创作意图,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更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于课堂之上“照本宣科”,无异于鹦鹉学舌,影响学生思维发展。试问,现代化教学于语文学科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岂能做一个不作为的懒惰者失却了教师的主导性?那种以为既然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学就以生成来决定课堂也是极其错误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教就是最好的教。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学习道家大搞无为而治,全部让学生自治的“放羊式”行为是荒谬的,结果必然误人子弟。

总之,教师对自己的反思关注点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托,有一定规划,有明确方向,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反思能促进教学科学艺术地发展提高。

猜你喜欢

人文新课程主体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何谓“主体间性”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