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三美,让语文课堂“嗨”起来

2012-08-15冯艳丛

中学语文 2012年18期
关键词:葱头课本剧同学

冯艳丛

语文是什么?是一本本经典名著,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写尽世间情怀;是一篇篇美文,节奏明快,展现色彩,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学生们却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老师们说,“语文老师末等人,学生不学气死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感到学生的精力很少用在语文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时间有限,只有那些有成就感的学科,他们才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成就感,感知、发现并创造出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也很“嗨”,是语文老师的务实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点点探索,试图引导学生建立语文美感阶梯,步入语文这座美丽的殿堂。

美读,让情感飞扬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过分重视语文文字的工具性训练,普遍对知识——当然是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的传授较为重视,却往往忽略了汉语的人文性,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重知识的传授,轻语感的培养。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往往不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品味、揣摩语言材料,而是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是整体阅读,读书,读课文。大凡读书,是读一种知识,读一种经验,读一部人生。只要认真投入,就会读出种种神奇,读出无数坎坷,读明世间哲理,读懂万般谜语,读懂让人为之高兴为之忧愁为之生为之死的内涵和真谛。教科书是专家精心编排为学生准备的,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他们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我们的学生如何进入到这美妙的境界呢?这需要教师的引导。

第一、设定情景,营造氛围 我在教授那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诗歌时,总是先营造合适的氛围,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意境中,带领他们去体验文字的美妙。比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放立体电影”:大幕拉开,一个特写镜头出现在面前,滚滚北去的湘江,高高的橘子洲,一个伟岸、挺拔的身影凝望远方;镜头拉远,从橘子洲到岳麓山,群山之上一层层的枫林经霜变红,山山相连,林林红遍,金风吹过,恰似红浪翻滚;俯视大江,一江秋水碧绿碧绿的,清澈得似乎连底都看得清清楚楚,令人爽心悦目,与“万山红遍”互相映衬;何等鲜明,何等绚丽!在我的描述中,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久久沉浸其中,尽情的体悟诗人的博大情怀。

当然老师不能代替学生体验,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比如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一场景,我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目聆听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画面。于是,一幅幅独特个性的画面出现了。有的看到了深情款款的明月,有的看到了清澈如镜的鉴湖,有的听到了泠泠的清溪水,有的听到了哀哀的猿啼声,他们还看到了白衣的谪仙人,衣袂飘飘翩然而至。

第二、高声吟诵,感知音乐美 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有其独特的音韵美,的确是“千言万语总关‘音’”。平平仄仄、抑扬顿挫能使文章更有文采,更有音乐感和韵律美。古人就有吟哦的习惯,虽然我们不必一定要像鲁迅回忆的私塾先生那样,“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但朗读是必需的,而且要培养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学中,我一般先让同学们自己读,体会情感和意境,再播放或教师范读,让同学们感知,然后由同学再次朗读。并互相讨论,如何处理停顿、抑扬、语气等。久而久之,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就能听到激昂慷慨,能听到百转千回的忧郁,能听到久逢甘霖的欣喜,能听到深沉的叹息。朗诵,让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

美眸,让灵感横溢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却很难发现美。想来是学生们三点一线的生活束缚了他们的视野,而且他们不善于观察生活,对身边人和事熟视无睹,未能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使看到也是走马观花,不能抓住要领,也不会思考和提升。所以学生写作时,多是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而缺乏真情实感。那么怎样开启学生的慧眼,让他们拥有一双睿智的美眸呢?我用一颗葱头开启了他们。

这颗葱头是学生们做完试验后随手丢在一个旧花盆里的,在教室的角落没人注意它,过了一个暑假它竟然长出绿油油的茎来,煞是好看,不细看还真不知道它原来的模样。我想这就是我要的一个契机吧!

于是我把这盆“花”搬到了讲台上,让同学们观察。在一阵叽叽喳喳之后,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大家又纷纷回忆起了这颗葱头的来龙去脉。然后我让同学们描述一下这颗葱头,于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这颗葱头进行了观察。这时我问同学们“这是什么?”“葱头啊。”同学们都这样回答。“那么你除了看到葱头外还看见了什么?”“旺盛的生命力。”就有同学答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是怎样体现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从它的来历、生长的环境、生长的过程等各个方面得出了答案。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人生经历、社会现象去思考这颗葱头,看看它还能从哪些角度给我们启示,并以此作文。

有感而发,思路也就打开了。一位同学在题为《生命的美丽》一文中写到:我们教室里摆放着一盆美丽的盆栽,它的美与众不同。它不是鲜花的娇艳,不是松柏的常青,而是生命的美丽……他就像一个无畏的登山者,再高的山也不会使他停下,狂风暴雨拦不住他的脚步,艰难险阻也不能让他驻足。他执著追求的精神,正向人们彰显着生命的价值。

还有从 “吸收和给予”“发掘者的重要性”“环境与心态”“抓住机遇”“溺爱与放手”“娇花易逝”等角度作文,甚至还有同学写了一首诗《葱头志》,发出了“做葱即为头,做人要为首”的志愿,虽然稚嫩,也表明了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考了。

同学们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美,阐发自己的思考,逐渐成为同学们的思维习惯。

美剧,让美景再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实践这一理念。

比如我在教授《鸿门宴》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在愉悦中有效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鸿门宴》记载了推翻秦王朝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史记》中很有代表性也是非常精彩的篇章,可以说它是一把钥匙,将引领同学们走近《史记》。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并且在初中他们已经接触过《陈涉世家》,整体理解本文的内容已经不是难事,所以不必由老师进行逐句的串讲,学习小组就能解决了。至于人物,顺应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情节出发,以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演课本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

果然学生们对排演课本剧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导演组,各负其责。通过多种途径来研究人物形象特点,设计语言和动作,如何衔接、人物表情都做了设定。没有剧本,自己编写,表演模式也各不相同。没有道具,自己动手制作,甚至其中还有舞美设计,主要展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项伯翼蔽沛公的情景。他们并不是没有热情,只是我们没有激发他们的热情而已。很多类似的课都可以设计这样的课本剧,比如《窦娥冤》《雷雨》等话剧经典,只要学生能用心,就能感受到那些字里行间的美。

课本剧的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他们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带有自己的审美与个性特点,创造了富有美感的戏剧场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不仅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文本的极大热情,使他们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识。

猜你喜欢

葱头课本剧同学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本剧的魅力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葱头爱问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