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2012-08-15刘明娟

中学语文 2012年18期
关键词:父爱母爱母亲

刘明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爱”,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2.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3.品味文章中韵味丰富的语句,尝试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教学重点

1.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品味文中韵味丰富的语句。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所述之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分析文中两种爱的原则区别。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从哲学、心理学高度来分析父爱、母爱及其与孩子的关系,理论性强,课前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教学中,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理解作者笔下父爱和母爱在性质上的区别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乐曲《感恩的心》渲染气氛。

讲述故事: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突然,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可是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奶水枯竭的母亲陷入绝望,她灵机一动…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她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动容。以前写亲情的文章,有的以细节感人至深,有的以情感动人肺腑,今天我们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沉甸甸的爱。

板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走近作家 介绍作品

学生讲述,老师补充。(幻灯片)

弗罗姆: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遗忘的语言》、《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等,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三)理清思路 解读观点

1.标题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那么从文题上看,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而“孩子的爱”则是主要的,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变化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你持有的爱的原则分不开的,也与你所拥有的父爱和母爱密不可分的。

2.思考: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而无私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你能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吗?

明确:

①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快乐。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及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②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有时候就会咄咄逼人,过于严厉专横。

3.思考: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前者是不成熟的爱,它以自我为中心,爱以被爱为前提,爱只因为满足需要;后者是成熟的爱,他开始体验和关心别人,爱别人所以才被爱,需要只是因为有爱。

4.思考:成熟的爱来自于成熟的人生与成熟的灵魂,在文中,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完全的标志是什么?

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于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小结: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进行了分析。作者在文中具体分析了父爱、母爱的本质,并告诉读者,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感受、体验外界及父母爱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孩子最终摆脱这两种爱,他将会在心中同时确立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形象,成为自己的父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健康、思想成熟的人。课文从理论高度对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之间的爱进行了清晰、深入的分析,对我们的生活、家庭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四)质疑探究 拓展提升

1.思考: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本文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诠释解读,联系你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是否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

不完全赞同。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在这些方面是赞同的。但以下观点不完全赞同:

①父爱和母爱是截然分开的。

明确:父爱和母爱不一定是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其实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母亲对孩子也有期望,母爱有时候也是严厉的;父爱也有无私的地方。

②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

明确:实际上不一定真是这样,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一些子女在外面犯了大错,甚至六亲不认,但他们的母亲却依然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改变他们,体现出令人惊叹的母爱,不为别的,仅仅因为母爱就是无条件的,因为孩子是自己生下来的,爱孩子对母亲来说就是一种本能。)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2.思考:对于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你们认为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成分呢?请结合实际谈谈。

明确:温和、细腻、仁爱、独立、自信、理智等。

3.既然我们从父母身上汲取那么多的人格力量,享受那么多的无私关爱,那么,我们对爱一定会有特殊的感受与体验,请以一句富含哲理的语句表达出来。(可以把它写在黑板上)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父爱如山,厚重持久,母爱如海,绵远流长。那么,就让我们依托青山,在大海的爱抚中,高扬理性的风帆,向着远方的目标远航。

以“懂得爱,学会爱”为话题,写一篇谈对“爱”的理解体会的文章。

猜你喜欢

父爱母爱母亲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母爱大于天
父爱如山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给母亲的信
特殊的母爱
父爱的反复表达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