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民主课堂构建探微

2012-08-15王建业

中学语文 2012年27期
关键词:民主文本课堂

王建业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色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所以要求“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见地构建文本意义”。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本解读具有不确定性,认为文中未曾写出的“空白”在召唤着读者去补充,去想象,去创造。以白居易《长恨歌》为例,自问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主题的理解不下十种,其浅层主题有: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爱情政治主题兼有;爱情政治主题兼有,但有主次之分。深层主题:美的主题、美的存在、美的毁灭和人类对美的向往。

在建构主义阅读观看来,文本是一个未完成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一个供大家继续“创作”的系统。另外,有时一部作品作者想要传达某种意蕴,而作品本身却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更多的情况是,一部作品除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外,还有作者主观未意识到而文本却传达出来的意蕴,这在《文论》中称“读者的再创造”。因此,要实现文本多样化解读就需要构建民主课堂。

文本本身已给民主课堂提供了客观基础,而学生间的差异则给民主课堂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在文本解读中学生因其家庭背景、个性、气质、知识差异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有着对文本不同的感受。比如,有同学对《丹柯》中丹柯面对众人的怨恨,还继续帮助他们很不能理解。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恰恰是这种常人不愿去做甚至觉得奇怪的行为更突出了丹柯的悲悯情怀,他的无私奉献的伟大。而对丹柯这个人物,学生则有“奇怪的丹柯”、“勇敢的丹柯”、“无私奉献的丹柯”、“悲哀的丹柯”、“完美的丹柯”等不同形象的原初体验。民主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环境,还在各自的自由中实现了碰撞、交流、共享。因此可以说,构建民主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有效教学是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综合有效教学观认为,有效教学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效果的教学。可见,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一般、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而是具体教学情境下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达成和一定有效生成的教学,是 “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有效教学效果的取得要求师生共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师生的“共同参与、民主决策”是民主课堂的主要特征。可见,构建民主课堂更有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哲学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是这样描述一个民主社会的:“倘有一个社会,它的全体成员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在这个范围内,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社会。”一个民主社会不仅热衷于民主政治而且热心于民主教育。这与民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民主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信息灵通、积极投入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民主公民”。这就决定了民主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在这种以“尊重”为核心的民主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民主课堂作为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在民主课堂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地参与民主决策,以便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是否受到了他人的限制。这样,课堂和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培养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因此,构建民主课堂又是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公民的需要。

综上,我觉得很有必要创设民主课堂,因为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所有的可能只是可能而已。那么如何创设民主课堂呢?创建民主课堂,教师是关键。

首先,教师必须为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做到,“身居高位”的教师的不断“干涉”给学生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成为现实。日本学者佐滕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交流中,“交流之球”的特色不是“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那样单项地进行,而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通过多站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一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三位学生加入,执著于各种不同答案的同学互相传递“交流之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少地“接球”或者“传球”,只有当讨论陷入僵局或陷入歧途时,教师才做一些引导性的介入或者修正。

这种教学讨论的特征是,真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场”,学生有了充分的发言空间,而且无论从教师角度看还是从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维的活跃,都是一般的课堂难以达到的。尽管可能发生一些争执,但最后的收获却大都是会心的笑声。

其次,教师还要科学地点评 当然,单单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场”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还不够,因为我们还面对着对学生的评价问题。评价不当可能造成荒谬的文本解读,更可能刺伤学生的积极性,前者可能成为看似热闹的伪民主,后者则在心理上打压了民主。

一方面阅读可以超越文本,另一方面学生和文本之间还存在一个智慧上的差距。这就要我们注意一方面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尊重,一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体验的尊重。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多元评价问题,还暗示了注重对学生隐性评价的信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巧妙的想法多被教师扼杀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教师知识结构、自身素养、视野的因素,或者教师意识中对考试成绩的顾虑,可能还有教师思维理念的因素。不久前学习《桥边的老人》,有位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几个多次出现的句子: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她觉得文中多次提出动物的问题,而且多次讲到“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是有用意的,她觉得这几种动物代表了战争中不同生存状态的人们,很多同学发出很不赞同的笑声,似乎她犯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这时教师的处理就极其重要,于是我问她,文中的老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吗?她摇摇头。我又问考虑到海明威的“冰山”写法,作者有没有这种表达的可能呢?她说有,很多同学也赞同。我又问,即便海明没有这个意图,但我们读者据此作出这样的解读,是不是有合理性呢?她说应该有道理,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认同。于是我表扬了她的创造性思考给大家解读文本打开了读者的再创造之门,学生也清楚地了解了多次提起的象征意义绝不是老人的意图,不致误导了学生。这种点评显然需要教师有更开阔的鉴赏视野。

一般说来,我们点评时一定要照顾到文本的三个最基本的层面:环境(背景)、结构(亲情结构、道德结构等)、逻辑(情节逻辑、作者创作动机逻辑)。比如有同学认为《背影》中“父亲”爬栏杆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对此总不能不加点评甚至大加赞扬了吧,毕竟这是一个亲情结构而非道德结构啊!

可见,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教师首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之场,以饱满的情趣诱导出一个亲切民主的教学环境,于课堂教学中多一些倾听、多一些赞赏,或在热情中给予褒奖,或在委婉中道出不足,或用充满激情的表情,温和的眼神、期待的目光等无声语言倾听学生。另外,教师必须增加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必须不断开阔视野,必须在课堂上加倍小心地呵护课堂的民主之花。

猜你喜欢

民主文本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