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清现状,抓好衔接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27期
关键词:文言语文课程语法

陈 丽

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青春的希冀,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走进了高中校园,开始生命中又一段重要的学习旅程。但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不久,新鲜劲还没有完全消退,便陷入了学习的迷茫、困惑中。课听不大懂了,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作业做起来吃力了……凡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势必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是汉语语法教学的衔接。

一、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现状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即便是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说:“高中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我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初中的课文我读得很透彻,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读不懂,只能一知半解”“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少,而高中内容太多太难了”“初中语文老师的课挺简单,有意思,但高中语文课容量大,我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还是学不好”。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觉得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难教:“一些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懂”“初中就应掌握的知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结果一到考试,许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原因分析

其实,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出现困难,既不是初中老师没有完成任务,也不是高中老师没有全力工作,在我看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初高中语文教学系统不完全一致。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脱节之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民意志,规定了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上互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着系统化和一致性。因此由于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而初高中教学要求的脱节在语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初高中的课程标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处的位置:散见于《汉语词类表》、《句子成分简表》等附录部分。

4.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多数老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然都会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人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80篇(课),其中古诗文有32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这样一来,两个不同学段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出现了断层,而这种断层势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认清现状,找准突破口

(一)找准教学考核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结合点

毋庸讳言,尽管素质教育的提法已经好多年了,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考核老师的重要标准,高中如此,初中也如此,初高中都明确提出不考语法,既然不考,何苦要教?徒劳却无功,多教是傻冒。于是,“淡化”变为“淡出”,语法教学就落入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窘境。

但是,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这种不重视语法的现象是有着相当危害的。不教语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来看一道中考试题:

请修改下面的对联。

上联是: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是:情深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学生通过人名对人名,把下联调整为“周树人情深怀旧”并不难,但能将“情深”调整为“深情”的却很少,如果对词性和短语知识了解的话,调整过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实,学生了解了语法的相关知识对分析语言、细读文本、理解感情都是很有用处的。

所以,对所谓“不考就不教”,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很紧的。不考语法修辞的术语不代表不考语法呀!

再者,不教语法仅仅会危及考试吗?

我们不是经常会发现不少高一新生,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短语不知是何物;病句不知道怎么改;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语言表述能力差,写个寻物启事连物品特点都说不清楚等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关的语法知识系统没有构建,要谈“提高语文素养”,要谈“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这样看来,教学考核和学生全面发展是有结合点的,它们并不是形同水火,势如冰炭,而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啊!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系统学习、随文而教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其次,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在《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鼓”,学生学习了词性知识之后,就容易理解它是名词用作了动词,“击鼓”的意思。像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地引入词类活用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结构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地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再次,可以在改病句和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学习句子知识。病句的修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句子的知识不很清楚。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必须涉及到句子的语法知识。在病句修改中,我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句子成分的知识点加以强化。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修辞手法的构成及其作用加以强化落实。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语法教学重要的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随机选择恰当的教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之,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那么,汉语语法就是一根丝线,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根可以将珍珠串成彩链的丝线有所忽视罢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找到有效的办法,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串起一串串语文知识的珍珠链!

猜你喜欢

文言语文课程语法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跟踪导练(二)4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