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笑”解“逍遥”

2012-08-15刘胤龙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彭祖列子鲲鹏

刘胤龙

庄子散文,是美丽青春走过花季雨季绚丽多姿的蝴蝶梦,是痛苦人生曾经沧海后温馨静谧的后花园,是荒诞社会人类灵魂安顿的栖息地,是浩瀚宇宙中美丽眩目却又瞬间消逝的流星雨。作为《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从超越时空、阐明必然入手,宣扬了自由的妙旨。

《逍遥游》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点课文,同时也是一篇难教和难学的课文。在给本文确定重难点时,人们一般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因此,教师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师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很复杂,层次很难把握。学生对这篇文章难以看出头绪来,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习的“逍遥”境界了。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学效果很好。文中出现了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段: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

一、蜩与学鸠笑之

“笑之”的“之”指代“鲲鹏”。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对于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持反对态度,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这个“之”也指代“鲲鹏”。斥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由地“腾跃”“翱翔”。作者对斥的“笑”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进行反驳。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人与彭祖相比,以及斥与大鹏相比,都是小与大的区别。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但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笑鲲鹏。人如果只是徒然感叹生命短暂,羡慕彭祖高寿,那么就与蜩、学鸠和斥一样了。

三、宋荣子犹然笑之

这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为什么笑这些人呢?因为这些人虽有一定的才智、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他们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还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然而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宋荣子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列子御风而行,轻巧极了,并且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但他仍有待于风力,也不是真正的逍遥。

“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在文中,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可以说,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了“无所待”的观点。

猜你喜欢

彭祖列子鲲鹏
彭祖山的传说
列子学射
列子的远见
奇瑞瑞虎8鲲鹏版
彭祖的故事
《列子》真伪之辨与《列子》认知的重建
向远方
华为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鲲鹏产业生态战略合作协议
乡约:给“彭祖故里”的音乐达人说媒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