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作文复习

2012-08-15程润月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考场文体

程润月

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重视高考,它被称为“国考”。全民谈高考,重点谈语文,焦点是作文,作文向来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三分天下有其一。作文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着考生的功底。作文如若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教师、考生不可谓不尽心尽力。然而,在复习备考当中,这一块又恰恰是最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的。在专题复习时,我们可以为五分的默写题而让学生课课过关,可以为八分的诗歌鉴赏题而复习几个星期,却对分值占到整张卷子五分之二的作文置若罔闻,做模拟卷的时候时间不够时被“丢弃”的往往是作文,至多是让学生拟个提纲、写个开头什么的,总觉得作文复习的成效不大,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作文命题、得分的不稳定性也使学生厌烦复习作文。种种因素,使得高考作文一直处于“望天收”的尴尬境地。其实,作文复习不是一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只要复习得法,完全可以在考场中把它烹制成美味大餐,一举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笔者有幸参加了2010、2011年的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收益颇多,结合教学实际,现不揣冒昧,将作文复习中的一些做法、想法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重视审题训练

作文的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仔细审题,正确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现行高考作文题,无非是三种题型:新材料作文,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在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中,命题者往往会有诸如“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就其中的某一点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之类的话。考生往往会以为只要是所给材料中引申出来的都行,于是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甚至一个词作为自己作文立意的依据。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作文题型,命题者都有自己的立意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你的作文立意就是准确的或基本准确,就属于一类文或二类文,否则只能属于三类文甚至四类文。而根据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立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得分。例如,2010年我省高考作文题考对《吴兴杂诗》蕴含哲理的理解,许多考生在立意上没能抓住诗的后两句来理解或对这两句理解有误,而大谈特谈“奉献”“选择”“低碳经济”等,导致立意不准确,这其中不乏文笔优美的文章,因立意而失分,令人惋惜。因此,作文的审题立意不可忽视。其实,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命题者对于考生的隐性要求并没有出现根本的变化,即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和他人、关注集体、关注历史、关注未来等等。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发觉,考试作文都可以体现出这样的一个共同点来,即:要求考生体现出“自我”与“他人”的“以人为本”的关照意识。也就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自我与历史、自我与将来等等。因此,考生一定要弄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只要做到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不是很有文采,但也可以是有一定深度的文章。

二、重视文体训练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对作文的文体要求也越来越松,即所谓“淡化文体”,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都要求“文体不限”,这无疑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使作文的形式创新有了可能,也更体现了高考的合理性公平性。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不分文体,而有些考生在本身缺乏写作功底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创新,一味的追求形式,将文章写成说明书、实验报告等,将文章弄得四不象,让人一看就不能产生好感,更不用说得高分了。在高考阅卷中,对四不像或各种胡编乱造的文章扣分是相当严厉的,观察高考作文,如果求稳,记叙文和议论文是考生不得不练的文体。根据经验,容易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常用形式有:散文(尤其是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议论文(但不能是干瘪的议论,多是那种夹叙夹议的)、小说(比如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等)、记叙文(写出真情,能够唤取普遍共鸣的感情类文章)等。一篇生动的记叙文或规范的议论文都会令考生的作文得分不低。因此,在备考中,特别是高考前夕,让考生写几篇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看几篇典范的记叙文、议论文对考生是不无裨益的。

三、重视结构训练

现在高考考场作文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一类很引人注目:或泛泛而谈,事事是中心,但全文显得贫乏没有一个中心;或叙事盲目,与话题关系不紧,甚至通篇不与话题搭界;或有开头无结尾,有结尾而无开头如空穴来风,与文章主体不搭界;或体式混乱,呈现“四不像”(虽则现在强调“淡化文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宏观结构观念不清晰。其原因无外是因为考场没有很好构思、时间不够等等。但最首要的是因为许多考生都没有很好的文章的结构观念,对写作手法的灵活性把握不够。高考考场作文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写作,还要言之有物,情神兼备。考场作文虽不等同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但如无一定的章法可循,必定会写成“写者难写,教者难教,改者难改”的文章。这可循的一定的章法,笔者认为“文章的结构观念”是其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篇目,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这个“高”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语言上,而且更主要的体现在其结构上。试想一位有名的作家在创作一部散文或小说之时,它对要创作的作品头脑中连一点整体结构的观念都没有,他怎么进行创作?一部好的作品就在于作者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创作构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称其为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为了十分准确地表达其中心而采用的创作手法,而它们就是笔者认为的“文章的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许多教师在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中都摆脱了教材,尤其是在作文的平时练习和高三复习中。由于这一点,甚至于在高考复习的全盘过程,形成“语文教材无用”的观点和做法。因此,正本清源,利用好语文教材中“阅读”的部分来进行作文教学是搞好作文复习的 “终南捷径”。如借鉴《背影》倒叙结构的纵式结构,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的线索性作用,以便于写家庭生活类的文章;借鉴《荷塘月色》文眼的作用,以及文章第5、6段的写景的层次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和层次化写景的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纵式的全文呼应对照式结构。《五人墓碑记》的倒叙结构兼记叙、议论的结合;《项链》的悬念式结构等。

语文教材是学生写作借鉴的宝库,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章的结构模式上,更体现在创作方法上。笔者在教学中也时常让学生注意许多名家的优秀的创作方法。如《海燕》的象征手法;《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邹忌讽齐王纳谏》《寡人之于国也》的取譬设喻的巧妙论证;《背影》《我与地坛》《项脊轩志》的取诸琐事、以情动人的创作手法;《林黛玉进贾府》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赤壁赋》《种树郭橐驼传》的主客问答体;《狂人日记》的日记体等,在写作方法上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重视素材积累和运用

任何一位老师在高考前都会让学生积累一定的作文素材,有的老师还会细心的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哪一类作文可以用哪一类材料,学生也很认真的记,真可谓“尽心焉耳矣”,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有阅卷专家戏谑说“屈原投了一千次江,陶渊明辞了一千次官。”反映出的就是作文材料的雷同,选材上,考生基本上都离不开屈原、苏武、陶渊明、苏轼等,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老套且俗套。不是这些材料本身有问题,如果剪裁得当、分析在理,一样的情溢言外、意动人心。有问题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他们叙述的是相近的事例,得出的是相同的观点,难怪阅卷老师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最终拍案而起,直斥材料的单一、贫乏。在加上结构上,众多考生都是材料加观点的模式,一个材料叙述完毕加上两句简单的评论,再一个材料叙述完毕再加上两句简单的评论。整个文章显得松散、脱节,后半部分几乎是前面内容的复制和叠加,有它不显多,没它不显少,有明显的堆砌材料嫌疑。阅卷老师一天要改近千份作文,面对众多这类的作文,怎么肯给高分?

有人说,这是青少年生活积累不够造成的,作为中学生,生活范围以家——学校为主,生活实践并不丰富,社会阅历也少,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形,(有人就据此批评高考作文难度太大)“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绝大部分学生尚未达到“巧妇”的水平?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我觉得这并非主要的。事实上,一个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了。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还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可以说已经拥有一个巨大的宝库了,关键在于他们不会从宝库中选取自己所要的珍宝。这时就需要联想与想象了。联想与想象是开启作文成功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不妨花些时间让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训练。当然,联想与想象要注意合乎情理,让人信服,否则就会成为胡编滥造、信口开河,会适得其反。

五、重视书写规范

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卷面的美观,工整的书写都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特别是在高考作文中这一要求尤其显得更加的突出。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阅卷老师要“完成”那样多的任务,其“认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不知道多少作文是在阅卷老师的大笔一挥之下,要么成了煌煌大作,要么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考场中的又多是一些“中庸”的作文,老师多给一个四平八稳的分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靠什么来取得阅卷老师的厚爱,除了卷面和书写外实无他途。从阅卷实际来看,受老师欢迎的不是那种优美的接近书法的字,而是写的很工整,字迹不潦草的字,每个字以占方格的三分之二为宜,不能过大,也不宜过小,不要写连体字。另外,不要写不规范的汉字或使用网络语言,尽量不要出现英语单词。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安徽省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要写现行规范汉字”,希望考生注意。可以这样说吧,书写及卷面好了,考生得上几分的人情分是没有问题的。

作文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如何也得结尾,不能留残缺文章。残缺作文在四等以内即20分以下,完整的文章即使只有三四百字也只是扣除字数分,急就一段结尾的文字,比不能完篇的文章就可以多得一二十分。

高考临近,形势逼人。写作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平时做到了“厚积”,才能在考场中“薄发”。但是,在高考前夕,针对高考要求,了解高考作文特点,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我们广大的考生而言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思想领先一步,行动就能抢先一个时代,如果能够针对上述问题,在复习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匡扶、纠正,那么考场上学生就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尽量减少过失性丢分。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考场文体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