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2012-08-15王金学
◆王金学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白官屯镇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王金学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白官屯镇中学)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此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历史教学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无疑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侧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指导学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发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而得之”的目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来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内容与其危害时,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则会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作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经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而且还会对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注重互动,搭建学生学习舞台
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提倡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教《维新变法运动》时,之前,应让学生分成两组收集相关资料准备辩论,主题定为:“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留下杀身成仁;还是马上走留住青山?”这样,在课堂上结合该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和学会学习。
三、提倡质疑,引导学生确立目标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促使学生努力去探究学习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确立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如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再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最终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亡,抛弃前嫌、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四、优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在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前提下,初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更为突出。我国心理学家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说,很容易做到的事却说不会做,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方式、是以坚忍不拔的思想还是以畏惧退缩的思想、是以勤奋钻研的态度还是以懒惰敷衍的态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用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差距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