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奏起“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乐章
2012-08-15倪云华
◆倪云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建昌小学)
弹奏起“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乐章
◆倪云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建昌小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和价值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创造。
那么何为“生成”?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渐进的、开放的、灵活的,它无须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尤其是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那何为“生成性资源”?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师要做“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表面上“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既要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其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读懂文本,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课文中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试想,如果案例二中的教师对《狐狸与乌鸦》的文本价值有准确的理解,预设中就不会画蛇添足地设计所谓的“创新”环节。可见,研读文本对教者来说尤为重要,要句句研究、字字斟酌,从而准确、全面、深刻地感悟语言内涵。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
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课堂的不可预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可能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能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近实际,切近课堂,切近学生。
捕捉点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体现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具有能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有一颗敏锐的心,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和赞许,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并不等于放手不管。像案例二中,学生的观点偏离目标,教师应正确引导,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学生每一堂课都是不同的,处处都闪现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总之,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因此,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成”,“预设”就变成了教条。只有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地优化与整合,才能打造出一片完美的天空,让学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当然,面对无法预约的生成,还要求教师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诱导能力,这也是一个达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十分重要的“平衡点”。在民主的课堂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时,他们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这种挑战是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就会更为激烈和深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遇,引发碰撞,并引导学生思考,开展争辩,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这样,我们就会真正享受到生成带给我们的巨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