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让作文『材』源滚滚
2012-08-15江苏
江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就很难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而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由此可见,积累丰富的材料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那么,写作材料从何而来呢?
一、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肯定是写不出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的。只有让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投入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怀抱中,感受生活的气息,探索自然的奥秘,才能从中挖掘出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虽然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历有限,但只要用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任何平凡的事物都有可能成就精彩的文章。
因为关注生活,来源生活,许多高考学生的作文令阅卷老师击节称赞。例如2007年的江苏一高考范文《怀想天空》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文中开头写道:“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如此简洁,不事铺张,但神采突现。如果这位考生平时没有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在考场上是写不出这样优美简洁的语句的。再如,此文中多处写到了父亲的话:“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孩子,你爸没本事。你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在父亲质朴平淡的言语中流露出浓浓的爱意。这位考生所引用的父亲的话语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尽真实本色,很真情纯净。可见,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中许多鲜活的语言,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田园,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增加亮色。
二、课内外读物是博采众长的宝库
能够通过体验生活获得直接经验固然好,但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因而学生积累材料更多的还是要靠间接经验,也就是阅读。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的写作材料才能不断地丰富,作文时才能运用自如。有人做过个比喻:“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地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1.要重视从语文教材中积累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名家精品,它生动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思及精美的语言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内容有机地运用到作文中,是写好作文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品江南》中有这样一段话:“ 凭着对泉水的依恋,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那般洒脱与大气更是江南豪情的历史味道。金鼓齐鸣,战号吹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也曾气宇轩昂,也曾金戈铁马,江南的历史长卷上,那无畏的气息依然隐隐缱绻。斜阳草树,寻常苍陌,挥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败的铮铮铁骨。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这里,作者把长鸣的金鼓,烽火的长路,诗意地拥入心怀,熨烫成一壶江南雪夜里劝慰心灵的美酒。这带有诗意的凝炼的语言,与平时对语文课文的熟读是分不开的。
有些学生很怕写议论文,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足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而写出的文章显得苍白无力。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含有丰富的论据,而且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只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他们运用起来时必然会左右逢源。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让学生思考课文可以适用于哪些话题,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列出了许多写作话题,有些学生甚至能提出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的观点,当碰到适合的话题时他们就会灵活运用文中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除此之外,作者的生平、课文的创作背景以及课文后的相关资料等都可以作为材料。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经历可以作为哪些话题作文的材料,学生很快指出可以用来写立身处世、人生价值等话题作文,而且很快联想到陶渊明、文天祥等例子。事实证明,让学生从课文中积累材料,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2.要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新“课标”建议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建议学生要阅读高品位的著作。如果忽视课外阅读,会致使很多学生知识贫乏,习作时苦于没有材料,写文章像是在挤牙膏。而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大大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视野,滋养心灵,启迪思维。写作时,亦能旁征博引,一气呵成。因此,作为教师要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
课外阅读重在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课外阅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大观园:《诗经》里有“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中有巫风神话的幽怨对唱,唐诗里有隐士侠客的浪漫气息,宋词中有苏辛柳李的豪放婉约……学生读的越多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情感的贫乏,越读越想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积累,写作文时也能游刃有余。曾经轰动一时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他从小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三国演义》更是熟记于心,正是有深厚的积累才使其在高考中一鸣惊人。
三、影视文化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过去,学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递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影视媒体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电视节目,其内容包罗万象,为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关注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渠道。看新闻节目,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情;看风景名胜类节目,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看新闻调查类节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人生。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广泛关注周边的生活。
中学生正处在多彩的花季里,他们接受外界事物和新型语言的能力很强,影视文化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在不自觉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哪怕是电视里唱的流行歌曲、流行的广告语,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从而无形中为学生的作文增添了亮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媒体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从影视节目中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在写作时能言之有物,左右逢源。
四、日记是积累材料的良方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倡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感悟、多写作。但老师提及写作,学生往往会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把它当作为一件苦差事。那么,如何来摆脱这种困境呢?
有人认为写作是离不开飘忽而至的灵感的,然而更离不开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和丰盈的素材。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什么样的文章。”可见作文来源于生活,而记录生活的点滴的最好的形式就是写日记。日记形式多样,写法灵活,学生在日记中能够真实地记录生活的点滴,抒发内心的情感,发表独到的见解。但要想使日记真正成为学生写作材料的“泉源”,就要让学生在日记中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很多事情学生都曾见过,听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之所以不会运用是因为没有认真观察、仔细研究。鲁迅先生说,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指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生活无处不文章,用心去观察与体味,用心去捕捉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抓住渴望倾诉的每一个瞬间,那么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看一次电影,读一本有趣的书,收到了一份喜欢的礼物;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写好作文,学生平时一定要注重积累,把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发现、理解、感悟积累下来,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这样写作时才能“材”源滚滚,才能文思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