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2012-08-15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杨晓彬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杨晓彬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杨晓彬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教育因素如果不通过学生的参与消化就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关键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热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就能创造出教育的辉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初步探讨.
一、做好学案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合作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要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这就让学生首先要有问题可问.
要让学生有问题可问,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案过程中注意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例如: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kg,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kg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那一端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为多少?
我问同学:“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个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kg,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
二、构建自由、平等课堂氛围让学生有问题敢问
心理学认为: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合作伙伴.师生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气氛,解除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的心理负担,要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创伤.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个性品质和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对提错问题的学生决不能简单批评,要尊重与保护他们的自信心,要注意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从另一种角度进行思考.
三、引导学生提问不要停留在表面,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善于引导、规范学生的提问
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差别很大、甚至不假思索地乱问,这就使我们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甚至培养了学生上课乱发言的习惯.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提问我们虽然不能进行严厉批评、一棒子将其打死,但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胡乱发言.这就要求我们在让学生提问之前要给学生做示范.例如在中位线第二课时,先在黑板上出示一般的四边形让学生猜想它的各边中点的连线是什么样的图形?我问学生:“它是什么图形?”有的学生说是矩形,有的学生说是正方型等,几乎没有几个能答对的.然后引导复习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以后,很多的学生就能答对还能用说理的方式来解答.这就很好地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可持续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我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联系实际的生产实践.
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是生活或生产中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时常经历或耳闻目睹,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吸引学生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我上了九年级平均数这一节,刚上课时我手里拿了个篮球,好多同学很好奇.我拍了一分钟,拍了100下;然后由一位同学也拍了一分钟,拍了120下.我问同学们谁胜.同学们都说我输了,然后我和一个同学为甲组,另外三名同学为乙组,每个拍一分钟各拍了180个和300个.这时我问学生谁胜.有的说:“是甲组,也有说乙组,还有的说都胜?这时我就反问能不能用这数字来衡量呢?这就引到了今天数学的内容——平均数.由学生计算平均数,我刚说完不一会儿学生都齐声答:乙组胜.然后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题目进行讨论计算.此时学生对求平均数理解更完整.
总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这是我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较高的境界.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把学生引向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创新的学习中去,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快乐.这也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