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2012-08-15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袁维高
☉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 袁维高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 袁维高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一、我所理解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指数学教师在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最高效益,说得通俗些,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有效”,不只停留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方面,还包含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等.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盲区
(一)有效教学的作用
1.有机的教学内容提高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过少,学生会吃不饱,有饥饿感,课堂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吃不下去,会撑着,这都不是有效教学.学生只有在既吃得了又吃得饱的情况下才是最有效、最高效的.课堂上如常出现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不要听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对胃口.因而也只有当课堂上的内容是有机变化的,是因人而异,分层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效教学.
2.有益的思维延伸提升有效教学
在课堂内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外,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有效学习.如在“轴对称作图”作一桌球经过每桌边反弹后击中另一桌球的路线图教学时,我没有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了路线图,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数学课堂迁移到课外的物理学科,自然能够扩展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这就是课堂文本的“少”与课外资源的“多”之间的对应.当然,我们同样要注意思维延伸的有益性,那种钻牛角尖似的好奇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盲区
1.表面气氛活跃,实质浅层参与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有的问题生成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时,我生成这样几个问题: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和y=-3x-2的图像,并说出他们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由问题1你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3.观察1中的两条直线,直线y=2x+1从左向右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y随x增大而怎样变化?直线y=-3x-2从左到右呈什么趋势?y随x怎样变化?在结合两个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学生很快弄清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而且能用自已的语言归纳出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有时提问题要趁热打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持续的兴奋点,在得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后,我接着追问,既然一次函数图像是直线,那么你有更简洁的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吗?同学们很快回答出,只要描两个点就可以,我附和说,这种画一次函数的方法就叫两点法,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有的老师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孩子们回答要么不去思索,要么非此即彼;真正思考的不多,探究的不多,忽视了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还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作任何铺垫,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立即凑到一起,言不达题的随便私语一两分钟,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这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格格不入的.
2、教师讲解缺席,忽视问题预设
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而一些教师课堂上讲解缺席,谈“讲”色变,将“少讲”甚至“不讲”定为教学的原则,一个简单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不停地重复“你说”、“你说”,怕担上“灌输”的罪名.新课程理念强调问题的预设,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有些老师却“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课前能合理进行课堂问题预设 ,就会减少或杜绝其产生负面影响,以提高有效教学的比例成分.
三、有效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1.研究学生,分析学情
要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即备学生,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教学所用.如:学生能从函数图像中读取数字信息,能对数据进行计算与比较,但是能发现一般规律或推断出隐含的结论有一定困难.所以对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解读课标,钻研教材
把教材学生学习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活动平台上展开学习.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思考,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增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营养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EKC提出后,众多学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论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倒U形”EKC提出了挑战。
1.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意义
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心.
(三)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考核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同学们见过钟表吗?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给我们什么样的图形感觉?接着老师摆臂走路,并画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时针、分针、摆臂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同学们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加以启发点拨.例如:学习“实数的运算”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现在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实数,那么,原来所学的有理数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注重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让每位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利用剪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最后从边和角两方面分类给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新知识.
2.关注讨论与合作
教师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恰恰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把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放给学生,让他们共同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发展.同时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精心搞好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活动环节.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
1.《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2008年.
2.《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32期.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