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是专指人物描写吗?——对《语参》细节描写表述的质疑
2012-08-15张福圣
张福圣
翻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2年1~2期合订本,很欣喜地看到许多言简意赅的讲解和以一当十的练习。在第115页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解析——“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前者专指人物描写,后者范围大一些”,却引起了我的疑惑。在该文中,作者把细节描写的外延限定为人物描写,并且说特写镜头比细节描写范围大一些。为了解开疑惑,笔者翻阅了手上的几本资料,相关知识摘录如下: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 年 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当然,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教材中也出现过,如苏教版《史记选读》第78页的专题介绍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司马迁善于通过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采用烘托、对照、描写、夸张以及互补等手法,把历史人物刻画的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在这段文字中“生动的细节”与后面的“个性化的语言”也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改为“生动的行动细节”才准确。另外,“描写”与前后的词(“对照”“夸张”)也形成了一种种属概念混淆的典型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