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的研究
2012-08-15◆王惠
◆王 惠
(江苏省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
培养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的研究
◆王 惠
(江苏省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
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从武术比赛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前心理自我调节两个方面,对培养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进行研究。
武术运动员 赛前心理素质 运动成绩
我们有时看到,有些“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一上赛场便会忘了部分动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问题,如要战胜对手,要正确对待裁判的评分,要争取一次成功,要应付场地条件的改变,观众的气氛,使用新器械等,这些因素的总和就会引起运动员心理上的紧张,同水平的运动员之间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因此,每次比赛可以说是一次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体育专家也认为,在第一流体质条件和高水平技艺的专业运动员之间,谁胜谁负常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对每个武术运动参加者来说,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一样,是由后天获得的一种能力。由此看来,如何提高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应成为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武术比赛赛前的心理准备
对一次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使运动员形成对这次比赛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要使他们在赛前和赛中都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武术比赛不管是传统的比赛,还是全能比赛,内容变化虽多,但大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拿到参加比赛的通知到抽签结束为止。此阶段,往往知道了同队员及对手们的编排情况,知道了赛场的条件是否理想及比赛的规程有什么新改动。
第二阶段:集训到试评结果。通过这一阶段,运动员往往已发现了自己该阶段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利于比赛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便会产生一系列赛前情绪。
第三阶段:比赛开始直至结束。这阶段中比分的公布,邻队队员赛场上的技术风格和士气等,都对运动员有明显的剌激,许多人因此而休息不好。一次大型的武术比赛往往要进行好几天,如果再加上休息不好,会使运动员在比赛的最关键时刻,感到身体和心理上的“能量”不足。这也是赛前心理训练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运动员参加竞赛前的心理准备
对自身力量充满信心。运动员在正确估价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分析面临的比赛态势后,形成对自身力量的信心,是参加比赛的“内在基础”。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在紧张激烈的竞赛条件下,运动员自己身心力量,对动作和情绪进行调节,保持心理稳定性,有效地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千变万化的比赛场往往容易引起运动员心情激动和情绪紧张,其心理特征表现为情绪激烈、紧张不稳定,常常是一种情绪状态迅速地被另一种情绪状态所代替,有时甚至转为相反的情绪状态。如时而感到兴奋愉快,时而感到恐惧,有时也会感到羞愧气馁,有时希望胜利,有时又会失去信心,陷入悲观失望之中,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赛前准备和比赛中注意力不能集中。我们知道,情绪紧张、胆怯、焦躁不安是比赛的大敌,因为这类运动员往往不能自我解脱,表现脉搏加快,血压增高等,这势必影响思维活动,以致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慌意乱,动作不协调,稳定性差,跳跃动作落地不是“站如钉”,而是连续跳动或出现附加支撑和倒地现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要善于排除过渡紧张状态,平时要加强对情绪进行控制的训练,增强心理的稳定性。武术比赛是以我为中心的非对抗项目的独自表演,因此要求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注意集中的能力,要求情绪稳定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运动员不仅应具备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具备精神上的优势,这样才能在比赛中获胜。
(二)紧张状态的排除及心理训练方法
1.采用情绪调节法
(1)表情调节法。当运动员感到过分紧张时,可用手搓脸;当心情沉重压力大时,可回想过去成功的表演和比赛,以保持愉快的心境。
(2)运用活动调节法。可以采用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动作练习,消除紧张状态。
(3)呼吸调节法。通过深呼吸或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可达到放体松情绪的目的。
2.为争取胜利而坚持到底的志向
运动员为达到竞赛的预定目的,应该自始至终毫不妥协地顽强斗争,不论是水平相当的对手,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对手,都要努力争取得最好成绩而坚持到最后时刻。运动员在赛前确立这种志向以后,就会在进入比赛时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武术套路比赛既是比技术,比体力的过程,也是比意志品质的过程。比赛对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以及道德修养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武术的特点,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这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争取到比赛胜利。
3.高度抗干扰能力
运动员参加竞赛活动的整个过程,将会遇到来自内外的干扰因素,在这样的外界干扰面前,一定要镇定自若,抗拒这种干扰。抗干扰的基础是形成工作优势,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稳定的注意力;完成运动动作前集中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情感体验的稳定良好的意志品质及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在这些心理因素的综合表现形成的工作优势下,自觉地加强和运动员自心力量,使干扰的作用减低。而这种抗干扰的能力,是在教育和训练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4.随意控制自己的动作、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运动员总是在认真分析各种情况,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采取相应的决定。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运动员在意识支配下,调节自己的动作,控制情感,和用相应的道德论理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当随意控制自己的能力获得良好发展时,就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掌握活动的主动权,其有效手段是进行心理训练。
二、赛前心理自我调节
有些运动员由于在平时训练中受了伤,很担心在比赛中旧伤复发,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反而产生不良后果,因为心理上的紧张常使肌肉反射僵硬。武术中的许多高难翻腾跳跃,都要靠各种肌群的协调配合方能完成,因此运动中心理自我调节的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心理自我调节,就是借助语言和脑子里想的形象对自己起作用。在比赛中,教练员的语言和运动员的自我暗示是相当重要的两个因素,教练的赛前提示常常是为了使运动员形成赛前的良好状态,引起他们参加比赛的愿望,加强他们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因此教练的话对运动员比赛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必须谨慎。有的教练在运动员上场前还讲了许多注意事项,运动员马上要上场不可能对你提出的问题一一考虑分析,很容易引起心虚的感觉,降低对获胜可能性的估计。有经验的教练在运动员上场前只简单提示他存在最主要问题。
其次,是运动员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能消除运动员的紧张的心理,在公元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借助自我暗示可以作用于人体,人能有意识地调节一些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调节的体内过程:提高或降低体温,加速或减轻新陈代谢等。武术项目是手眼、身法、步和精、气、神、力、功内外结合,高度协调的运动,因此,什么时候都要讲精、气、神。否则,会使整个动作失调。如果能正确进行自我暗示特别是对那些带伤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人类的潜力实际上是很大的。所以说,心理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而且在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员的康复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