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启示录
2012-08-15黑龙江丁平马玉翠
黑龙江 丁平 马玉翠
《雅舍》启示录
黑龙江 丁平 马玉翠
《雅舍》一课给人三点启示:一是身处逆境,在超脱中定位宠辱不惊的角色;二是身处逆境,在乐观中寻找人文精神的价值;三是身处逆境,在淡然中透析禅宗思想的精髓。
身处逆境;淡然超脱;人文精神;禅宗思想
《雅舍》的作者是梁实秋。谈到梁实秋,由于鲁迅的一篇杂文,多年来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负面的。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我才在新闻中得知他著作等身,像鲜花一样围在他的灵柩的周围,送他最后一程的弟子就有3000多人,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觉得先前关于他的评价应该是错的,至少是不全面的。直到去年,有机会教授《雅舍》一课,细细品来,更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震撼,这种震撼来源于身处逆境的梁实秋在《雅舍》一课中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的品行和操守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身处逆境,在超脱中定位宠辱不惊的角色
抗战时期,“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的临时居所。雅舍虽美其名曰为“雅”,实为典型的“陋室”,与来自京城的“洋鬼子”梁实秋在京城里的生活形成了天壤之别。
梁实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接受现实,这与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心境是分不开的。作者对所居住的雅舍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的人生襟怀,恬淡自然的心境和随遇而安的生命意识。他接受现实的速度是极快的,“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尽管条件简朴,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客居他乡,音信难通,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作者却想到的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感慨,使作者能躬受亲尝雅舍之酸甜苦辣吧!面对困境,作者不沮丧,不回避,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坦然地面对,勇敢地接受。这让我想到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的短文,说有一个朋友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纠结,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乐观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启示之二:身处逆境,在乐观中寻找人文精神的价值
《雅舍》文中处处洋溢着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苦中作乐、乐观旷达的精神,与之文章的其他艺术风格相比,这才是《雅舍》最值得推崇的地方。
《雅舍》的人文精神是贯穿全文的,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来到四川,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明明对这种最早的“经济适用房”带有嘲讽的意味,却轻描淡写,近似于灰色幽默。雅舍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话锋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颇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你再看他写雅舍在风雨中的“个性”,“奇葩初绽”的用词极为精准,心态安然若此。这种超脱于世外的乐观令人叹服。这使我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屋脚如麻未断绝。给人一种愁苦无助凄凉悲惨的意境。而在作者的笔下却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笑谈人间的艰难苦恨,用悦纳的笔触传递生活的苦辣酸甜,超脱豁达的心胸实在令人敬佩。
雅舍之所以能给梁实秋带来真正的人生趣味,一方面是因其安之若素、怡然而能自有所得的人生信仰,也正是有这样的信仰支撑,才使得作者在那样考验人的生存极限能力的地方安顿了下来。作者虽然不说,蜀地潮湿、偏僻荒凉,没有可以娱乐消遣的场所,还要忍受老鼠和蚊子的折磨却是不争的事实。身处其间,心态不好,人也许就崩溃掉了。偏偏是梁实秋却活得有滋有味,不但勤奋写作,有《雅舍小品》成集,居然还有闲心欣赏美景。可以想知,坐在半山腰上,作者一面噼里啪拉地拍打围攻的长脚蚊子一面观赏月升中天的美景,其意境也好不了哪去,但这个尴尬的场景作者偏偏隐去不说,只是把工作生活中的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让人在唯美的世界中体会并不唯美的世界。彰显了作者以简陋为美、以清贫为乐的独特审美心态,抒写了既亲切又闲适的生活情趣。
启示之三:身处逆境,在淡然中透析禅宗思想的精髓
北平沦陷后,梁实秋报国无门,加上抛家别妻的个人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为寻求“解脱”,在重庆北碚缙云山上缙云古寺他第一次见到和尚翻译佛经,并由此开始对悟惮发生了兴趣,禅宗思想最终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一部分。
禅宗思想对梁实秋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一生中战争的苦难和亲人好友的溘然长逝,使他认识到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人生如寄。怀着这种淡泊豁达的生死观,梁实秋的生活方式是“一切只要随缘”。《雅舍》一文,可以说是他以乐写苦、独善其身心态的极致。他直面背井离乡的现实,心静如水。房屋结构的简陋,居住环境的恶劣,偏僻独处的寂寞,在他看来都是正常现象,是本应如此的事。《雅舍》一文中,作者以“陋”写“雅”,这并不是文章的主题的升华,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这就是“雅舍”所给他的苦辣酸甜的原汁原味的感受。他正话反说,用幽默诙谐的文字,把《雅舍》里的人、事、物都赋予了个性,展现出多层次多角度有“个性”、“可爱”的一面。“瘦骨嶙嶙,单薄的可怜”的房子当然“最是经济”。“鼠子瞰灯”和“聚蚊成雷”是彻夜扰民让人不得安枕的烦心的事,梁实秋不起急不上火,视若“空船”,只是一笑了之,坦言洋鬼子也“没有法子”。也许在娱乐生活极度溃乏的特殊时期,天上地下天天有这两种生灵相伴,也不失为是一种解闷去愁的好法子。“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这种乐观包容豁达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人生意境,是悟禅之人的独特心得,修行天地之间的深刻领悟。
梁实秋以禅入文,特别是在国破山河在的大背景之下,他那随缘淡泊、超然豁达的闲适风格反映了爱国文人特别的创作心态。身处“雅舍”,能做到“安居乐业”甚至于似家似寄亦分辨不清实在难能可贵,足见他随缘不外求的超强的定力,给读者以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大度睿智和坚韧隐忍人格魅力的多种审美感受和熏陶。
(编辑 王旸)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