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策略研究
2012-08-15黑龙江张莹刘春媛宋翠艳
黑龙江 张莹 刘春媛 宋翠艳
工程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策略研究
黑龙江 张莹 刘春媛 宋翠艳
“三农”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坚持“政校合作、校企合一、服务地方、发展经济”的办学方针的基础上,与依安县人民政府签订“政校合作共建依安学院项目”协议,成为探索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模式迈出的可喜一步。我们从自身出发,探索通过“政校合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策略问题。
“政校合作”;职业技术培训;工程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率先改革,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使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从1985年开始,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却相继出现了连续几年大幅度减产或徘徊的局面。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在于农业基础不稳,特别是科技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低产田改造进度缓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有大批能开发和善推广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有一支能接受科技成果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大军,这就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一种战略,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农民有强烈的致富要求,他们最需要科学技术,需要致富本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职业教育。“政校合作”,政府提供政策导向,职业教育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各方面的教育,为农业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利用效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经营管理和特色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懂技术、有素质的就业者。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改变那种按照固定岗位培养就业人员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通过努力,让新一代农民成为推广先进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劳动致富的生力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培养剩余劳动力成为进城务工人员中懂技术的人才。通过“政校合作”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进一步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优化及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了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面对“三农”人才培养的结构也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将职业学校办成技术服务的中心
要在学校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成立技术咨询服务队,认真推广技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开发。建立和完善“挂乡镇、联厂村、扶农户”制度,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乡镇成教中心任职,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对科技示范户定期组织技术指导,或实行技术承包,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丰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职业教育为农民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做到教育与扶植工作深入农村每个农户,促进“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其他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技术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更重要的是积极开展引企业进农村活动,以工促农,提高地方经济。职业教育在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引入的企业逐步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职业教育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三农”服务,将企业办到村屯,在提供技术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模式研究。
三、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要做到“六个结合”,即长短学制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集中时间教学与分散时间教学结合,文化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农村需要的人才是多规格的。既需要一大批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工,又需要大量的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熟练劳动者。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规格,学习年限可以有所不同。长班可以办三年、二年的,专业相对稳定。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大致为一比一。短班可以办一年的,专业可以有所变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长短结合,多办短班。“无长不稳,无短不活”。办一年制短班,投资少,见效快,群众现学习现得益。是加速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推广,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办一年制短班,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新一代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同时要帮助学生制订家庭致富计划,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有目的地学。实行不同专业交叉教学,农、工、商教育一体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入学上可以放松一点,合格初中毕业生均可入学,特别要重视招收立志回农村创业的“志愿兵”。但在毕业关上要把紧,没有真正掌握创业本领和致富办法的不能送出学校。
四、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同经济发展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联系。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定要适应县、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勤劳致富的需求。为振兴本地区经济服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首先要体现出本县、本乡商品化生产的优势,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还要体现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日益减少,从事工副生产的劳力大量增加。根据需求设置专业强调实用性。更要体现出长远需要,处理好两者关系,要把当前需要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
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校办学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有带动学生致富的真本领,学校的技术实践能力应该大于社会。领导组织要经常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在全社会选派优秀师资力量,也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课。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性工作来对待,搞好内培外引。广大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新信息和技术,充实和完善自己,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坚持“政校合作、校企合一、服务地方、发展经济”的办学方针的基础上,学院与依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政校合作共建依安学院项目”协议。这成为探索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模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院正积极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以科研促“三农”、促教改,并以此来带动地方社会事业的普遍发展。我院将深化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加强职业学校的自身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等,探索出成功的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模式,推广到今后要实施的农村工程项目中去,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编辑 李艳华)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