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08-15山西王金霞
山西 王金霞
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山西 王金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新世纪。要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恩格斯曾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造。”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习惯于知识的传授,广大教师习惯于扮演“传道士”,学生习惯于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魔圈,从而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动活泼,变得程式化、模式化。在这样的教学主导下,学生创新的火花不仅得不到呵护,甚至常常被无情的扑灭了。因此,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呼唤着教学的创新。当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课堂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那么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要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什么都听老师的,绝对服从教师就是好学生,这样的“好学生”将来还能谈及创新吗?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效益观。要认识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自我发展,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教学。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思维的权力还给学生。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思考、交流及展示的机会。欢迎、鼓励、提倡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她们敢于想象。让她们敢说、敢问、敢辩论。更允许他们说错、答错,允许他们改变观点,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绝不能轻易地一句话就把学生闪烁着创新意识火花的想法否定掉,而是要善于点燃这些小火花,使之成为创新的火种,经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不断传递,最终将创新的火炬点燃,迸发出极高的创新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
其次,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才可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1.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她们的创新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是这样做的,我扮演记者说: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很大地变化,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剩饭剩菜,老百姓将如何处理?我们来随机采访一下。我走到一个同学面前:“你好!请问在外就餐,吃剩的饭菜你会打包吗?”学生答:“我会!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浪费可耻。”接着又采访一学生:“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学生答:“我不会打包,因为打包会浪费快餐盒,这不利于环保。现在我国提倡绿色消费,我觉得大家应该积极支持。”我顺势引导:“看来,我们的观众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我们在点菜时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不盲目点菜,这样就既能节约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2.教师要坚持“隐而不发”。我们其中的一些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总是喜欢有问必答。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马上给予详细解答。美国科学家布朗尼科夫说过:“要抑制判断的本能,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也就是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下结论前充分思考与探究。哪怕只有几分钟、几秒钟,也要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要学会“隐而不发”,也就是注重启发引导的过程。如在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知识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同学用过QQ或360?你支持哪一个?理由是什么?或者说你认为谁是新事物?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有的支持360,有的支持QQ,有的认为360是新事物,有的认为QQ是新事物,学生辩论完后,我又给学生们放了一些媒体学者的观点,以加深学生们对此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我并没有做出裁决,而是说了这样一段话:360与QQ,你支持谁,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判定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其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对于360与QQ谁是新事物,我们今天很难下结论。希望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带着这三个标准和根本标志,在以后的日子里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发展,在生活中感受他们的发展,可能过了3~5年或更长时间,我们才能对它们谁是新事物下结论。这样一堂课既鼓励了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合理独到的见解,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最后,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的同时,还要相应地改革教学的评价方法。要加大创新教育内容的考试分值,以此来引导教师们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在日常的学习和测试中,要提倡思路有创新、学习方法有创新、参加实践有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要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编辑 王旸)
(作者单位:介休市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