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重组,开启高效语文课堂之门

2012-08-15王建忠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眼文本课文

◆王建忠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西门小学)

文本重组,开启高效语文课堂之门

◆王建忠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西门小学)

文本重组是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常做的“功课”,它是文本的再生,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更是构建高效课堂必由之路。从单元、文本、主题、语言、情感五个方面阐述文本重组的实践体验,并辅之以例。

文本重组 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

在努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当下,如何准确地解读文本、合理地再生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文本重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文本重组,即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将文本进行重新组合,改变原有的叙述顺序或形式以求更好地达成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对文本作出智慧的处理。

一、文本重组,实现单元的整组教学

1.基于文本

其文本重组一般可分三步实现:激情入境,整体感知,明确目标。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四组“战争与和平”专题课文来具体说明。

(1)激情入境

看第四组课文单元提示上的图片和导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本组课文都与战争有关)?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那么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三张照片,说说你分别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战争及屠杀场面)?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看了以后,你又想说什么(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

(2)整体感知

运用多种形式阅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四篇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说说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明确目标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为了全面地了解战争,我们还应该去读更多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如杨靖宇、赵一曼、方志敏等先烈的故事,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的资料,边读边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最后我们还要拿起笔,写一写《一张照片》中那个的不幸,写一写我们对战争的理解。

2.高于文本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们围绕专题去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知识、能力都在不断地累积着、增长着。有了这种积累,才能有回归文本的底气。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都可以掀起一个课外阅读高潮。例如人教版四上第五组课文学习时,孩子们建立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其中的资料有的是从书上找来的,有的是从网上找来的,有的是从旅游图上找来的,有的是从导游图册上找来的。又如四上第三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学习这个单元时的两个星期,班上又掀起了一个童话热浪,孩子们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中外童话故事。

有些知识还要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自己实践,自己学习。例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单元,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3.归于文本

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大量积淀与相关主题的情感积蓄,再回到教材中,回到每一篇课文中,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深刻,视角也就更广阔。例如四下“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课外书、看电影、看新闻、调查访问等,对战争有了大量的感性的认识。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学生就能读懂两位小英雄的机智勇敢,读懂敌人的残暴与凶狠,更能读懂两位小英雄对祖国的爱是他们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所在。同样,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两课时,由于孩子们有了对战争的认识,他们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二、文本重组,实现文本的有机解读

1.抓“眼”重组

文本语言的“亮点”也就是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教师应找准文眼,并从文眼入手重组,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尾,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的文眼就在结尾处:“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我们可以紧抓观众的这两句赞赏的话在文章中寻找“棒”的依据。这就是一个“定点”的过程。定好了这一个独特的语言点,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阅读的丰厚圆融。

有的文眼就是课题,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灯光》一文的文眼就是“灯光”;有的文眼就是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词句。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看来,《鸬鹚》一文中的“一抹”就是文眼,这“一抹”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湖面,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的喜人景象。

2.按“线”重组

作为教师解读文本,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它首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重构性。当然这种重构也是在原文线索的基础上产生,这就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还需按线重组。

有些课文很长,而且很复杂。如果按部就班地照着情节展开学习,学生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课文蜻蜓点水般的认识层面上。这时,就需要教师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快速聚集中心问题,重组学习板块。

比如读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跟随着周晔走近了鲁迅先生,一个个故事读来一滴滴热泪交织成心头的“博爱”。文章很长,为了便于学生集中目标,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是什么拨动他们的心,催下了他们的泪”,以此为路铺设一条情感主线“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从而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3.依“块”重组

其实“块”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若干好的问题不仅能大气自如地驾驭课堂,而且思路清晰,启人深思,甚至寥寥数个问题能将整本书“聊”下来。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班级读书会《疯羊血顶儿》给人印象深刻,笔者三度听其课,愈听感触愈深。蒋老师只设计了三个问题,即通过梳理实现三大板块的有机组合,就把这本书解读得有条有理有深度,令人称道。主干问题如下:盘羊的哪些特点保证了他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影响到奥古斯盘羊群数量迅速下降的“关键事件”有哪些?说出最重要的两件。奥古斯都盘羊数量一直下降,奥古斯都羊群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血顶儿”和黑母狼展开一场决斗,你是希望“血顶儿”赢,还是希望黑母狼取得胜利? 这堂课的三个板块三个角度非常清晰,一是对内容的回顾;二是对语言描写的品评;三是对作品价值导向的再思考。对于一本书,我们认为是可以从三个层面——内容、语言、思想去品析的。而如何交流,先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蒋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预读单如板块图、线段图、数轴等,让学生自主填写,然后再组织全班讨论,这比出示一个问题然后马上请学生回答要有效得多,是让每个学生真正获益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文本重组,实现主题的立体鲜明

文本重组需要智慧,需要因文而异,创造性地变序要紧紧围绕主题,集中体现主题。一位教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一文时,文中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在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作者宕开一笔没有直接写事,而是描写了一段隆中景色,别有深意地从清幽的环境暗示诸葛亮的不同凡响,并通过选取的景致烘托、表露自己对诸葛亮一再的欣赏:他本为卧龙山上一卧龙,他的品性如松竹般高洁。这段写景作者在曲意表达刘备三顾茅庐是有所值的,但是用意太深,如在体会本文主题中插上这么一段,依据学生现有的积淀,光是背景知识就要花上许多口舌,学生也未必能明白作者深意,课堂因此也会显得沉闷、零散。教学中,执教老师在学生了解了“三顾茅庐”的两位主人公之后,以“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你知道这个雅号的来由吗?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直接进入了这一写景部分的学习。在进入连贯的情节前将这一部分学习体会结束,让学生带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进入情节,更利于他们理解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即本文的主题,同时也可以使这一主题在连贯的情节中表现得更加集中鲜明。

四、文本重组,实现语言的感知内化

特级教师魏星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开篇即将孩子们带进了那个萧红魂牵梦绕的园子,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对园子的大而生机勃勃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在这种情感的积淀下直接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试图借助这一情景的创设让孩子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那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园子中。

萧红的语言风格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天真质朴始终是她的印迹,是她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以上例子,老师为了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这种稚子情怀,率真表达,精心进行了文本重组,引导学生将第2和第13两个自然段联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的重组也就是让园子中的自由万物集中,让萧红简洁质朴的语言集中,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并感受到园子里浓浓的自由气息。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其间借助这样的自由体验,这样集中的感性朗读,借助师生间愉快的自由互动了无痕迹地不断穿插着对萧红语言特色的点拨、评析,尤其是那十个“就”字的品味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萧红语言的率真童稚。

五、文本重组,实现情感的助推升华

“语言有温度”,语文是情感的语文。我们的教材里收入大量的情感型课文,对于此类文本的解读,许多名师都做出过精彩的教学演绎,堪称经典,如王崧舟的《一夜的工作》、虞大明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等。在层层推进的情感波澜中,文本重组往往能收到助推升华之奇效。

在2011年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在总结时特别指出:“教课程,不是教课文,通过课文教课程。”文本重组注定将担此大任,且任重道远。

[1]文本重组,让语文课堂充满哲思的味道.语文教学通讯,2011,(9).

[2]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漪,刘远.王崧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4]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眼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