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08-15余婷婷
◆李 翀 翁 波 余婷婷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 翀 翁 波 余婷婷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如何从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思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为着眼点,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大学生 就业 创业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并不理想,还需要进一步的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扩招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矛盾,出现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使得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偏差,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竞争大,岗位供大于求
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截至到2011年末,我国高校毕业生由曾经的30万左右上升到了600多万,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每年还有大约100万的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而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太多增加,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大,部分大学生甚至是无业可就。
(二)就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文凭等方面的要求处于次要地位。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并不相适应,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如一门课程,90%以上的课时都是属于理论课教学,而仅有不到10%的课时属于实践教学,而这10%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培养,导致大学生走入社会时,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欠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出现了有业难就的局面。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则因为在校期间未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明显不强,创业的成功率极低。
(三)就业观念偏差,有业不就、有业不创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就业单位的选择以及职业岗位的选择等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大都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予考虑,这使得东部地区就业岗位竞争不断增大,而对西部边远地区、农牧地区的就业岗位却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关于创业方面,因为自身没有很好的创业能力作为基础,所以对于这些前途未卜、没有保障的自主创业很少有学生敢涉足。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
目前,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很少,所以高校需要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对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创业信息及时提供,这样一方面能够使用人单位将信息有效系统的被广大学生群体接触,保证信息的通畅性;另一方面能够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起到预判和定向培养的作用。
(二)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
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岗位“百里挑一”的现象以及边远地区、农牧地区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的局面。高校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对于部分看重工作地点、单位性质、福利待遇等主观方面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需要老师开展个别的就业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准确定位,从而正确的认识整体就业环境,促使其自身与社会所需的职业角色相匹配。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加就业经验值,提高创业竞争能力。
1.实施“直击市场”、“就业见习”等主题活动
首先,将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社会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启蒙教育。从大一起,高校就可以开始进行就业及创业意识教育。比如通过“模拟职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者们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
其次,通过“直击市场”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加人才市场、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实体的或者虚拟的市场环境去真实地培养市场感觉。
再次,通过“就业见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专业和兴趣到企业里去实践体验,从而增强责任感,由此产生学习原动力,理性规划大学生活及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
2.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一些学术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学术科技素质。比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社会适应奠定了基础。
3.结合实习基地建设,搞好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高校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快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实习基地建设,来缩短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适应期,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比如可以根据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组织、动员学生参加各种实习实训。
(四)探索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
在已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方式下,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一条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目前,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稚嫩的,所以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就业创业团体等,依托已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成果,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能够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服务体系。
三、结束语
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不断完善机制,扎实做好服务工作,为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走得更加宽广和长远做出应有的贡献。
[1]余燕.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23-26.
[2]刘艳华,朱俊玲.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研究—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