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2012-08-15李香琳
◆李香琳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浅析如何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李香琳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文学与音乐有着一种不解之缘。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如果能正确、合理、巧妙地使用音乐,使它们珠联璧合,必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使课堂充满了音乐美的艺术魅力。
音乐 语文 美感 效果
《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孔子也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通过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的唯美之巅。纵观古今,诗词曲中大都能被演唱的,这就说明了音乐艺术和语言文字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在艺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把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必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音乐的神奇感染力来激励学生学好语文,使课堂教学内容和音乐意境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导入新课时应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音乐导入新课时尽量选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这一教学的重要环节便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对课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求知的欲望。通过音乐创造了理想的教学情景与和谐完美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共同达到身心放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智取生辰纲》,首先播放《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唱工绝好的歌手刘欢的深情演绎,恰如其分的歌词,慷慨激扬的曲调,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示着那不畏强权的豪气干云,肝胆相照的兄弟义气和可歌可泣的智勇侠气。一幅幅英雄们的侠义画面伴着浓浓的酒气,随着豪爽的笑声,一起渗在歌声里牵走了现实的视线,这样学生便陶醉在歌曲的意境里,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在营造学习文章氛围的同时使学生较快的进入课文设定的情境当中,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存储的文化背景、影视故事、特殊感情的回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二、把音乐融入赏析讲解课文,加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在课文赏析讲解中引入音乐,形成一个互助互促的动态过程,使同学们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这种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仅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声、韵、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优雅曼妙、婉转和谐的“歌曲”,展现出了音乐美。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十四句诗作中就可以看出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更是一绝,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所以在讲解的时候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很好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琵琶吟·离殇》,朗读课文时恰当地配以灵妙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同化、净化其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音乐是艺术当中重要的领域,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例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它远离现代的生活,加之学生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限制,往往对其时代背景认识模糊。教学时,如果对它时代背景做简单的文字性介绍,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也不深,教学效果就不好。不如先放一段《义勇军进行曲》,过后再讲解,就可以将音乐与语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诗的背景是西周的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这首诗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两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高唱着《无衣》舍生忘死,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所以在讲解前先听着《义勇军进行曲》,让同学们随着乐曲的旋律想象着我们的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那种豪迈气概!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这为学习课文分析主内容及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很轻松、愉悦的学完课文。
三、在课堂教学总结收拢时融入音乐,掀起高潮,增强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时恰当地配以灵妙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同化、净化其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在课堂上引用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配乐朗诵,把课文朗诵与音乐结合起来,整个课文就好似有了灵动的色彩,让学生听听,再跟着读读,反复揣摩就能耳到、眼到、心到、口到,调动多种感官,特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感情基调、思想内容与文章完全融合,学生在唱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过程中,也就背会了这首词,他们就不会把背诵当作一个负担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教学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学习与音乐互补的整体功能,可以利用它们在时空上的联想性和赏心悦目的审美性等联系点,借助音乐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后欣赏孙楠的《红旗飘飘》,利用移情作用让学生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感悟词中描绘的意象,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积极的内心体验。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在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憧憬美好的未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热情。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与音乐相结合时,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调,音乐这个配角绝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声音的高低不能超过师生交流的声音,它激荡的音符不能激起学生过于急躁或暴烈的情绪。所以,语文与音乐的相融还应要讲究一个适时、适情、适度的问题。
[1]汤立宏.教法探究——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海洋出版社,2003.
[2]胡骅.让音乐与语文共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9).
[3]谢梅华.浅析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交际,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