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高考作文增分的几点策略

2012-08-15邵然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论点议论文

邵然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改了三千多份试卷后,确确实实有很多感受,有为精彩作文的绝妙构思而叫好,有为优秀作文的语言而惊叹,但更多的是为一些“平庸”之作而扼腕叹惜。我想,出卷专家的心思我们摸不透,阅卷组老师的喜好我们猜不准,但是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中确实还是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可以去做。

一、强化文体意识

《考纲》中对写作的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也就是说能写出符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要求的文章。

自话题作文面世以来,高考作文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不再硬性规定考生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 “自选文体”,落笔成文。这样的“松绑”政策,当然不是降低了高考对文体的要求,而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写作空间,允许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行文,从而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应该为扩大“自选”进行广泛的文体训练,从中发现自己擅长的文体,为考场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考场中写好戏剧、对话采访等文体的是有的,但却是凤毛麟角,因为这类体裁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驾驭,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还有考生喜欢写科幻、穿越、武侠之类对现实生活少有意义的文章,我想这些都应该是要杜绝的现象。2011年阅卷评分标准明确指出,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清,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甚至“四不像”,视为六类卷。因此,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写作要注意:

1.要有细节、场景的描写。

2.人物形象要鲜明突出,符合人物特点。

3.要有合理的环境、氛围描写。

4.要有精当的抒情议论。

5.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可牵强。

6.最好要有个性经历,避免落入俗套。

议论文写作要注意:

1.中心论点明确,开门见山。

2.分论点得当,紧贴中心论点。

3.事例精当、典型、新颖。

4.论证充分、严密。

5.具有辩证思维,理论色彩。

总之,在高考作文复习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先要在文体上争取过关,是高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先决条件。

二、规范文章结构

据统计,在高考阅卷中,一般议论文成文比例为70%左右,尤其是今年“拒绝平庸”这个论点型题目,使议论文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阅卷中规定,“文章内容和结构,基本属于提示语的扩写,仅提供几个事实论据,完成文章规定的字数,属四类卷。”所以我认为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更为重要。

议论文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有理、有据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造房盖屋必须首先筹划“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就是说胸中先要有“构图”方能“运斤挥斧”,正式开工。写议论文犹如建房屋,挥毫着墨之前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写作过程中遵循这种构想,文章完成时要体现这种构想。一篇好的高考议论文肯定也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而这种文章往往也是最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

而在阅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是“摆出观点+二三事例+结尾”就完成了作文,毋庸置疑,这样的文章只是平面展开,缺乏分析,立足表层,说理不足,不够深刻,当然不会得到高分。还有的考生,仍然停留在三段论的模式中,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主体三段文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论据,所谓分论点构成排比,而分论点之间完全没有逻辑关系,这实际上是学生对并列式结构的误解。并列式结构要求学生学会分解分论点,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而我们的学生以为把无关紧要的东西拉在一起构成排比就是并列式,这显然是不当的。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掌握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思路,把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按这样的结构训练:

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2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学生应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

第3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4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5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6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泛的毛病。

三、创设文章亮点

要想在阅卷中打动阅卷老师,就要夺人眼球,就要有亮点。所谓“亮点”就是文中有发光之处,要让阅卷者眼睛“发亮”。何永康教授用这样生动的语言来形容亮点,说亮点是“没有太阳,提供月亮;没有月亮,提供星星;没有星星,提供萤火虫的屁股”。

亮点,可以是一个巧妙机智的构思;亮点,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亮点,还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厚的、有个性色彩的句子;亮点,还可以是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词汇;亮点,还可以是一个犹如“诗眼”的字;亮点,甚至就是一手隽秀工整得得字迹。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我们可以在作文的审题、标题、开头、结尾、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使得学生的作文能够尽可能多的闪耀着亮点。

作为评卷教师,不只关注不足千字的文本,更希望借以看出作者语言功底、文化厚积。例如,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能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表达凝练,隽永,富有文采这就是亮点。如下面学生的作文例子: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2.我从中看到了愿意世上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当看到为使中国画坛脱离“八股画风”,经常自己出钱让青年学生出国深造的徐悲鸿。

以上两例都是把诗文名句镶嵌于自己句子中,贴切自然,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人感到丰富人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的语言,理所当然会受到评卷老师的好评。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作文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因此语言求新才能使文章不落踝臼,脱颖而出,为文章增加亮点,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巧得考场作文高分。

四、立足读写结合

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其中读对于写的辅助作用更为教师所看重。因为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范本和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显性还是隐性的,教师在这方面不断对学生做着指导,学生也在不断进行着知识、生活体验方面的积累,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怕作文现象似比以往更甚。没东西可写,这是多数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症结,根据读写关系来看,还是出在“读”上。看看学生的阅读现状吧,在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这样背景下,家长、学校不提倡读,学生也没有过多时间去读。这就使得他们读得少,阅读面狭窄,尤其是阅读质量差。刘绍铭的《轻薄文学》一文指出近年来人们的阅读倾向:短短的篇章/甜甜的语言/淡淡的哀愁/浅浅的哲学。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更倾向于发泄情感、倾吐心声的文章,经典读得少之又少。

在这种学生阅读时间与质量都得不到保证的状况下,如何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在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手边订阅的报刊杂志外,教师必须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美文,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好一切资源让学生喜欢阅读。比如我们在二模考了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后,就印发了朱以撒的一系列文章给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做到张丽均、张晓风等学生喜欢的现代作家的文章,都可以选择他们的系列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发学生的自发性阅读。在一次作文讲评中,一学生引到了田维的《花田半亩》,在班中我让该学生简单介绍《花田半亩》,结果过后我看见很多学生在教室中传阅这本书。这样那些精美的文字走进学生的心里,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审美品味在提升,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作文的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有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所以,我认为在课本之余还要引导学生关注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等新闻节目,这些节目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了解生活的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海洋,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或愤慨或沉思或忧愁或振奋,与普通人共悲喜,与共和国同荣辱。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评说热点,思考问题,品味人生,放眼世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