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2012-08-15刘萍
刘 萍
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我们在课堂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贯彻了这一理念,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成为了高中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不管是组内或是组与组之间争论热烈。但是当每一个学科在每一节课重复着某种讨论模式时,慢慢地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其他人无动于衷;有的互相推诿,死气沉沉;还有的在“热热闹闹”的废话中耗掉时间,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并不能流于形式,那么该如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扎实有效的学习,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热情的持久性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和分工是保持学生热情的一大前提
不可否认,一些班级在座位的安排上较少考虑学生性别、个性、气质等因素,受成绩和身高的影响极大。这样,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后,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小组的讨论非常热烈,而后排的一些小组沉默寡言,表达小组意见时,随便说几句敷衍了事。这显然是各组之间水平不均造成的。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就会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对合作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组内成员之间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思维活跃,俨然是小组中的“权威”,其他学生则似乎成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如此下去,学生的参与热情越来越低,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
因此,“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使合作学习的热情保持下去。分组时完全不必拘泥于座次,应该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分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组内每一个成员的职责都有具体的分工,轮流负责搜集材料、整理、做记录、代表发言等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小组是不可替代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差异互补,就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其一,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氛围,创设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充分创设合作氛围,创设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以生为本,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唐诗宋词时,课前让学生轮流朗诵诗歌(现代诗歌或古诗),把学生情感带入诗歌的氛围之中;或者让学生搜集当代流行歌曲中对古典诗词的引用。再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之前,给学生播放屠洪刚演唱的歌曲《孔雀东南飞》,在哀婉的乐曲声中,学生很受感染。接下去让学生课下分小组合作表演话剧,有的小组也找来了一些曲子,在课堂上配乐表演。通过展示分享,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极高。通过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其二,合作学习的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技巧。问题缺乏思维容量,或过多过滥,或缺乏梯度,或操之过急,或脱离语文的特性,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才适宜合作学习呢?一是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在教学《蜀道难》时,设疑:“为什么同一句话要在文中出现三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比如《虬髯客传》一文,设疑“你认为虬髯客、李靖、红拂女、李世民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内容。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讨论“小说刻画黛玉所运用的方法及黛玉的性格特点。”四是课内向课外适当扩展和延伸的内容。比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专题是“走进自然”,在解读《荷塘月色》与自读《荷塘风起》后,设计一题“自然的现状如何?环境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反思?”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觉有发挥思维的空间,他们很高兴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势必形成一种讨论热烈,争先恐后发言的课堂局面,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其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给更多的学生展示精彩的机会。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我们非常辛苦,紧赶慢赶,生怕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于是很多时候不得已地将学生的热烈发言生生打断,学生也只能跟着我们的节奏草草收场。应在预设时把这部分时间充分考虑进去,而且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否则,将会泯灭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一、两个知识点或某些环节,集中探讨某个问题,多留点时间给学生。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一节课只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林冲的性格是如何变化的”,学生依据文本,在合作中洞悉了林冲的性格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的转化,进而抓出了 “官逼民反”的主题。只有保证了时间,才能让有深度的问题得到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得到统一,有探索的问题得到创新,有策略的问题得到发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真正掌握知识,给更多的学生展示精彩的机会,学生才能体验到探究、合作的乐趣。
三、教师要用心地“穿针引线”,为小组合作学习作出适时合理的评价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参与者。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指导他们学习,并在小组交流时,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完善小组合作,形成合力,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例如文言文学习初期比较困难,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在他们遇到困难、思路受阻时,适当启发、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欣赏、鼓励、理解和帮助无处不在,让每一个小组都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要使每个同学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必须有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首先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对小组发言者最起码的尊重。引导学生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反馈评价时让小组间进行自评和他评,让学生内心有一种被关注的强烈感觉。其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点评,不能简单的用“好”“不错”“差不多”这样的语言概括,学生的合作成果得不到恰当的点评,势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可以使合作学习富有情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落实。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保持这种合作学习的热情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