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危机,让你的作文灵动飞扬——浅谈高考作文巧点题
2012-08-15袁燕
袁 燕
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你的思维而去。不能让阅卷老师依靠自己的推理判断来延伸想像补充主题。”
其实,高考作文阅卷场上,老师们最关心的是考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考生离题与否将是判卷的第一要义,是阅卷老师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应试作文中,决定得分的最大因素就是是否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特别是在模考、高考作文里,因扣题不紧造成的分数损失,远比语言表达和结构失误造成的损失惨重。
既然作文的第一要着是符合题意,所以,增强作文的扣题点题意识,不仅要学会内容上的扣题,形式上的、外显性的巧妙点题,让阅卷老师强烈地感觉到紧扣题意,不偏题,显得极为重要。
2003年高考作文中南京才女费滢滢的教训不能不让人警醒。在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倾诉了自己对传统节日情有独钟的“认知”,这一点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欣赏,远不是所有中学生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典故的,而这些恰恰是许多人缺乏或者忽略的的“认知”。她看到了世人“认知”方面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映照出了人们精神深处的虚空现象,可见文章的底蕴是丰厚的。但是,她只在结尾点了一下,写道:“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个主题与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相容的,即“人们由于对传统节日在感情上有疏远有亲近,所以造成了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可惜,这一对前后件要素及其关系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表述出来,四个节日的叙述和论说都没有讲清楚“感情与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泛泛地写了人们在感情上对传统节日的冷漠或依赖,给阅卷老师造成了跑题的感觉。阅卷者误认为文章跑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跑题,只是没有巧妙地点题而已。如果她能巧妙地借助概括句、转折句或过渡句,将所写材料与话题焊接,在文中进行适时恰当地点题,“对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亲近它才能正确的认知与践行;疏远它就会产生不当的认知与行为”。也许悲剧又将变为一出喜剧。我们不妨以“端午”一节为例: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修改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这样的习俗已经疏远(强化感情),家家门口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人在端午节挂艾和菖蒲了(强化行为)。人们已经忘却了它们的含义与作用,甚至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强化认知)? ”〕”
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点题,不仅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
2007年高考作文以“怀想天空”为题,有一考生开篇即叙事,“我”不巧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发高烧,心情十分阴沉,感到前途暗淡,这时母亲在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精神上给“我”以无穷的鼓舞,从而使“我”内心平静下来,对考试充满必胜的信心。文章通篇都在谈“母爱”,与“怀想天空”毫不相干。就在阅卷老师准备定为偏题的时候,看到了他的结尾“母爱,是我心中一片广阔的天空,明朗灿烂,无论我如何逃离,徜徉,都挣脱不了。此时此刻,坐在考场上,怀想昨天,怀想母爱的天空,我心怀感恩。为了心中的天空,我惟有鼓足勇气前行,哪怕风雨兼程。”原来作者把母爱比喻为天空,是因为它如同天空一般给“我”带来明朗灿烂,这一比喻,是在妈妈的一句话“睡吧,明天一定是阳光灿烂的一天,妈妈守着你”出现之后顺势作出的,显得非常的贴切、自然。一篇本以为偏题的作文,因为结尾一个巧妙地点题,不仅起死回生,而且一跃成为一类卷。
巧妙地点题,能使文章起死回生,依旧灵动飞扬。诸如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担心跑题,心里没底。
对策:在作文中反复出现话题。
情况二:当审题难度较大时。
对策:开篇就点题特别重要,文中也要注意用段首语或段尾语点题。理解不了原话题时,多抄写原话题语句。
情况三:开篇觉得不扣题
对策:不要紧,接下来另起一段,在段首马上用概括的语言扣住话题就可以了,不必把上面的文字划掉。
情况四:写到中间发现偏离话题
对策:用概括句、转折句将所写部分与话题焊接。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强化话题意识,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文章结尾等处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适时点题。
情况五:构思、主题用语太含蓄,使阅卷老师不知所云。
有些考生写文章也是写的这个话题,是暗含其意,但构思主题用语太含蓄,表述中就是不让话题出现,使阅卷老师一时看不透真谛,不知所云。同时阅卷时间太短,文章就易被打入“不扣题”,而落入三四类卷甚至更低档的范围,造成误判的现象。
对策:好好的文章,不要捉迷藏,尤其是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在开头或开头三四行处,或借助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亮出话题。这主要是指散文、议论文。如是小小说、寓言故事也要明确起来,最后亮出话题,不要太绕圈子。
正如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就是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太曲折,太含蓄,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那么考场作文应该如何扣题点题呢?
一要不断出现文题词语(话题作文的话题,命题作文的标题,新材料作文的中心),扣题的字眼宜多不宜少,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
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几段的段首段尾,必要之时,要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
议论文中,点题句作分论点,能使文章既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又很好地论述了话题,大有一气呵成的气势。点化扣题,叙述完事实论据后紧扣文题围绕中心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注意,例子的概括也要扣题点题。
点题之句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段话,可以是叙描之句,可以是议论抒情之句。可以置于文首,开篇点题;可以置于每一段的段首,强化话题意思;可以置于文中,引用完一个论据,描写完一个场面,叙述完一个故事后,发表议论,揭示主题;亦可以置于文末,卒章显志。可以写作水平高的可以用一个意象、用一个物件(人物)或者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并借以点题。这样既能使文章紧扣话题,不易跑题,思路又清晰明确。
既然点题如此重要,却又如此简单,如此美妙,那么画龙怎能不点睛,文章怎能不巧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