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内容确定性的案例研究
2012-08-15王成
王 成
《前方》这篇摄影散文应该教什么?调查显示(我们调查了十个教学案例和十个教学实录,并且在一所中学里面分别让初三的学生和高一的学生谈谈他们在没学过这篇文章和学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教师们在教学《前方》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如:让学生描述画面、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了解印度、让学生直接找出文章的三个主旨句、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文本中的诗词、探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等等。关于《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特级教师秦晓华把“学会悲悯”作为教授本课时的重要目标,曹勇军把“对‘家’的含义的探讨和摄影散文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总之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既然是一篇摄影散文,那么《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将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体式和学情两个重要依据以及 《前方》这篇文章的圆形结构来探讨其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方》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合理表现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或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复杂化、教学内容人文化和教学内容的转移上。
(一)教学目标复杂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引,老师们也很重视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他们力图追求目标的简洁、明了和清晰,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老师们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在确定《前方》教学内容时,许多老师为了做到面面俱到,而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中。下面将举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学案例来源于http://www.5156edu.com/page/06-10-24/16437.html)
【案例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2.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3.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能力目标: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字词句;2.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3.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案例来源于来源:http://www.laomu.cn/ja/2008/200812/ja_59129.html)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①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以三维目标来确定《前方》的教学内容,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有重复的地方,这样不仅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定位,而且使教学目标显得复杂;另外,这两个案例涉及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摄影散文、联想、整体与局部、与文本对话、探索精神家园、反弹琵琶、基础字词等多方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管有的知识点学生是否已学过,而试图面面俱到,将文本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最终只会使教学目标变得复杂化。
(二)教学内容人文化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则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②在语文教学领域,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方面,它既体现在语文课堂内,也渗透在语文课堂之外,而要在语文课堂内体现人文性,就要把它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因此语文课堂追求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语文教材按人文性主题编写的特点使得老师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更倾向于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真正应该教的东西——语文知识,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呈现人文化的倾向。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节课堂实录来看看老师在课堂上探讨的主要问题:
1.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2.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3.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4.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
5.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
6.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在黄厚江老师看来,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不恰当的表现最严重的就是教学内容的人文化,用他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只见人文,不见语文。在上面的案例中,老师整节课都在探讨文章的人文性:从关键句入手,分别理解“离家”的原因、“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到最后老师关于文本主旨的总结,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的人文性进行的,其中并没有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的关于“摄影散文”的文体特征等语文知识。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不能只偏重于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本身,而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转移
教学内容的转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所教的内容不是其原来要教的内容,并且这两者之间没有必须的联系。语文教学很重视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就很容易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分析一篇《前方》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发生了转移。下面摘抄一段实录:
(教师出示北岛的诗歌《走吧》)
师:……北岛这首诗,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它呢?……好,谁来说一下?勇敢一点!
生:“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看北岛这首诗,他并不是那种浅薄的、意兴遄飞,很兴奋很振奋的……下面我们看这一段话,这是高一四班卢利晖同学的随笔,题目很大的《谈中国教育》。
师:我觉得卢利晖同学这段话写的非常好,好在哪儿啊?
生:不要忘记我们的生活,为了他们而努力!
师:是啊!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我们要为他们而努力……曹文轩说,“路,连接着前方和家”。那么下面我们就进行下一个话题——关于无家可归。
(教学案例来源于http://bbs.eduol.cn/2007-10/30/21435228118.html)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的主导方向发生了转移,那么学生的思维方向也会跟着发生转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偏离了主题。在这段教学实录中,老师本来的目的是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路”,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解读北岛的《走吧》和学生的随笔《谈中国教育》,然后就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与理解《前方》中“路”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学生虽然在分析的过程中很投入,但最终还是没能真正理解《前方》中的“路”,严格来说,这就是一堂无效的语文课。
二、《前方》教学内容确定的策略
王荣生教授说过,确定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两个标准就是体式和学情,下面就将围绕这两个重要的标准以及《前方》这篇散文的特殊结构——双环结构对《前方》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依据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
体式大致相当于体裁、风格、流派以及我们过去讲作品的时候讲的艺术特点、语言特色。王荣生教授说过: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标准,要依据文体的特点,选择最有核心价值的教学点。作为一篇摄影散文,《前方》教学内容就要根据摄影散文融摄影和散文两种因素于一体的特点来确定。特级教师曹勇军在确定《前方》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教学实录:
师: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来说一下。
……
师:这篇文章属于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文章12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几个部分?
……
“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③同样,要回答“摄影散文教什么”,首先必须明确“摄影散文是什么”。正如曹勇军老师向学生介绍的,摄影散文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它既要有摄影的直观性,又要有散文的深刻性,因此明确了这两点之后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带着这样的知识点去文本中体验。曹老师首先利用照片来导入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直接从摄影的直观性入手,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然后又将摄影散文的特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结合文本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么做到摄影与散文由画面到联想再到画面的有机结合的,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易于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二)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
学情就是指学生在自学一篇课文之前对文本理解的情况。如果说依据体式是确定教学的终点,那么依据学情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因此王荣生教授提出了把学情当做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一所中学里的初三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自学《前方》时,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学生的回答:
1.要相信父母,理解父母,常回家看看,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2.当自己面对困难时,要沉着冷静,要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敢拼敢闯,在经历过每一件事情后,都要从中得到启发。
3.前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抛弃自己的家园,只是为了去到前方?不管面对的道路有多么艰险都不会回头。
……
学生的前面两个回答完全脱离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家”的思考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更不用谈对“精神家园的寄托”这个层次的理解了;第三个回答,学生已经对“家”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还是不太明确“离家”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对人的离家的状态的思考也无从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情出发。在明确了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程度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探讨作者对“离家”的思考,然后再由现实中的“家”上升到对“精神家园”的思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我们来看看曹勇军老师是怎么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的: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曹文轩的《前方》。课前大家对这篇文章质疑,提了不少问题,我看了一下,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这篇文章中“家”到底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二、一会说要“离家”,一会说要“归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摄影散文”有什么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要有学情这个依据。曹老师很好地利用学生课前对文章的质疑情况来决定教学的内容,先从家的寓意说起,然后探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最后来探讨文章的主旨,这样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接受。我们只有在了解了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依据双圆结构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
双圆结构就是《前方》这篇文章的组织结构,“文章的组织结构,分表里两层。表层,属于文章形式这方面的,如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或可称之为谋篇布局的‘规格’、‘技巧’。里层,即脉络,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指作者的行文思路。好的文章,表里统一,体用一致。”⑤《前方》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圆形结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如此。从形式方面讲,《前方》构成的圆形结构是:“画面——联想——画面”,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可见,由画面切入,最终再回归画面,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圆形结构,如果要细分,那么这个粗略的圆也可以画成是三次小圆的连接,即“画面——离家——前方——画面(车)——苦旅——画面(托下巴的男子)——人的悲剧性实质——画面”,这样的圆形结构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写作逻辑的清晰,更是作者试图凸显“摄影散文”融画面与文字于一体这一重要特征的匠心独运之笔。从内容方面讲,《前方》的主旨也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家——前方——理想——家(精神家园)。前方是什么?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但既然“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那么只有理想才能让他们这样,才能“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可是人生有太多的理想,无法满足于已实现的,所以“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所以人生才是一场苦旅,所以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即使还了家,依然还是在无家的感觉。人们一直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但是他们最后才发现,他们最终的追求和归属还是“家”,只不过这个“家”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家”,而是得以寄托心灵的“精神的家园”,这才构成《前方》的内在圆形结构。
“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及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之境界。”在古人看来,圆是一切形状中最美的,将这种美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美,这种结构美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享受,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确定《前方》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利用这篇文章的圆形结构,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作者构思的巧妙,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总之,教学内容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必须紧紧扣住学情和体式这两个重要的依据并结合课文的具体特点来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
注释:
①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人民教育》,2004年第13期。
②侯丽:《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8月。
③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
④王荣生、于龙:《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几点文章学知识》,《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⑤(清)张英:《聪训斋语》(卷 45),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319册,7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