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
2012-08-15黑龙江沈莉康传亮
黑龙江 沈莉 康传亮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
黑龙江 沈莉 康传亮
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对于提高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文章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并开发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材。本文针对教材编写操作流程、定位、意义、特色以及情境设计等作了阐述。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活动导向工学结合教材;开发
在教学中,教材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它是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传统的职业教育教材,讲究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了职业岗位标准操作要求和技术规范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很多现用教材所含知识和技术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未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工艺发展水平。为此,我院借助《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系列课程》中的课题及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同步推动教材开发,以贴近市场、贴近就业为原则,积极组织教师开发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材。
1 明确专业就业,面向定位是教材编写的前提
社会调研,是明确专业面向定位的基础,主要通过拟定调研方案,获得就业岗位,细化工作岗位项目,征询企业毕业生整体意见。调研对象选择企业负责人、企业人事部门人员、车间主任等。调研内容为企业概况、人才需求数量、需求岗位、人才规格、岗位职业资格等,通过调研获取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资料,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分类规范,从而了解所有这些岗位毕业生是如何在岗位之间变迁的,以获得岗位升迁的路线图。获得岗位之后,学生要做哪些工作项目,通过以上我们获得一系列的调研信息。总体上,调研成果包括就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企业要求、岗位工作项目等。调研结果,明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就业面向生物药品、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医药保健品等医药企业单位以及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单位从事一线生产、质量检测、技术开发和销售管理等工作。
2 设计“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即在原来三年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学初期的看企业、讲专业的认识实习,在大二的时候增加了一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并在顶岗期间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累工作经验,增加工作经历。同时,还在这些实习间歇穿插进行了有利于双证书制的专业技能实训。这样,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逐步积累工作经验,获得职业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3 构建课程体系
针对医药行业对人才在医学基础、药物学基础、微生物基础和化学基础等方面的共同要求,构建“一平台”课程,按岗位需求分成生物药物生产和药品营销“二方向”,按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分成生物药物生产、药品质量控制和药品营销“三模块”,按照“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平台、二方向、三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此确定《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制药设备运行与维护》、《生化分离技术》和《实用药物学基础》6门核心课程。
4 课程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核的依据,是基础性的教学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学时分配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针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清晰地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5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教材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生物制药技术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围绕职业岗位,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我们将《临床概论》、《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有关内容整合成《药学服务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整合为《微生物发酵技术》;《药物化学》、《药理学》整合为《实用药物学基础》,并于2011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药用微生物》、《药物制剂技术》、《实用药物学基础》工学结合教材。并于2012年修订编写《微生物发酵技术》、《医药企业GMP实务》、《生物制品基础及技术》校本教材。
6 “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教材特色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内容结构注重“工学结合”。内容设置源于企业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教材基本特征是“在学习的内容中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教材有如下特点。
6.1 校企合作
紧密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从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校企业共同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引入到教材中,制定编写提出提纲,参与教材的编写与审稿工作,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
6.2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群)工作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职业技术领域各岗位(群)工作任务基础上,归纳从事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确定编写内容。教材内容难易应适中,注重一般性与实用性内容,精减深奥的理论,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了理论知识适度,加强应用性、实践性内容。另外,教材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设置教学项目,确立工学结合专业学习领域。并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技能训练为主线,链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技能要领,内容结构注重结合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教材的内容结构、训练项目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实现了知识、技能和工作之间的融合。
6.3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教材内容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项到综合。
总之,本文就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问题做了思考和认识,期望对生物制药技术教材编写出版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材编写质量。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15191)。
(编辑 刘丽娜)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