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感恩教育
2012-08-15山东李学德
山东 李学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初中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
多年来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我们发现在部分初中生身上还存在着感恩心缺失现象。那么初中生为什么存在感恩意识缺失。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家庭教育的偏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但在平时的言传与身教中,家长往往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学生,教育学生。父母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因为学生不知情,当然也不会对父母感恩。在一些学生看来,父母的劳动与付出就是他们的义务。“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他们自然应该对我好”的思想在学生们中很具代表性。如果不改变当下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学生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理所当然,就难以谈得上尊重、关心父母,就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报。
2.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升学大棒的指挥下,很难觅见感恩教育的一席之地。许多教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生成绩上,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成才、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致使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很多老师已习惯了付出,很少考虑得到回报与感恩,这不仅会误导学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残缺。
3.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严重缺乏。现在的初中生大多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强烈,但是责任感、独立意识严重缺失,有很强的依赖思想,害怕困难,不懂承担。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甚至对社会有偏见,具有很强的仇富心理,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差是社会造成的,所以对于学校和社会给与的帮助不懂感激。认为是社会、国家欠他们的,学校、国家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有的还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1.挖掘语文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知识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恩”的给予。
(1)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散步》体现的一家人相互关爱之情、《背影》蕴涵的那份深深的父爱、《藤野先生》中体现的师生深情、《社戏》中童年小伙伴的纯真友情、《最后一课》传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2)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社会与祖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精彩。
(3)开展“亲子读书”活动,促进家庭学校的和谐共同发展。学校在向每个家庭推荐“亲子共读书目”,同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让学生在父母恩和亲情恩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中,不断学会感恩、乐于感恩。
(4)在作文课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在大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的活动气氛。
(1)“端午节”让学生探究“端午”渊源,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清明节”追寻英雄足迹,献一朵鲜花,讲英雄故事,网上祭奠先烈英魂,在先人墓前植树种花,倡导文明过节,绿色祭祖。“中秋节”让学生给家人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
(2)以国庆节为主题,开展“感恩祖国”系列活动,主要通过征文、演讲、手抄报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进而还可以拓展为开展“感恩班级”、“感恩学校”活动。
(3)通过“听妈妈讲故事”,“我当小老师”,观看亲情影视片,网络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家长老师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
(4)把自己的心里话以“母子(女)心灵对话”、“父子(女)心灵之声”的形式写给父母,并找合适的机会与
父母进行一次真挚的交流。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总之,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