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的研究
2012-09-10安徽王子环
安徽 王子环
近年来,虽说新“课标”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但是纵观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仍是“涛声依旧”,“旧貌未能换新颜”。作文,对许多小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提起来头痛,写起来棘手,不知如何下笔的难题。
从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写作安排比较弱,一个单元只是一次习作,安排小学生练笔的地方比较少。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认真讲起来实际上是阅读教材。作文安排分量太少,作文又那么重要,然而在教材上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长期以来,重读轻写、精读疏写,甚至以读代写,导致了许多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怎么来写。不难看出,目前针对小学生的有效写作训练从量上来说远远不够。这是造成许多小学生没办法写好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多教师尝试通过让小学生课外练笔来弥补写作训练在量上的严重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为了增加学生的写作训练量,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周进行好几次练笔。愿望虽好,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小学生都把课外练笔当作了一种负担,写作时往往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半天才写出几句空洞而乏味的话;教师每次要批阅每个学生空洞乏味的练笔,也是一种费时费力却无实效的负担,看到后来,索性就打一个大大的“阅”字,算是批阅过了。这种写作训练纯粹成了为练笔而练笔,虽有量的增加,却无质的转变。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种练笔缺乏必要的指导;其次,这种练笔完全是学生个人的封闭式训练。小学生个体在这种孤独的训练中缺乏竞争的动力、合作的伙伴,难以提高写作的兴趣。可见这种为增加写作训练量而进行的课外练笔活动从质上来说没有什么效果。这是造成许多小学生没办法写好作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本文尝试通过对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这种课外写作训练模式的介绍和阐述,探索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训练学生课外练笔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地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能运用到课外练笔当中去,养成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的良好写作习惯。探索如何使每个学生在课外愿意乐意练笔,真正利用练笔这种方式忠实记录每天接触到的人、事、景、物以及自己的感想,使自己的作文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探索如何通过课外有效训练学生练笔来弥补当前课堂写作训练的严重不足,使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从量上和质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
何为“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组开展,各组成员每天课余时间利用练笔的形式轮流循环练习写作的一种小学课外写作训练模式。它是学生每天课外自主选材练习写作、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纸质平台。它是学生每天针对校内校外亲密接触到的人、事、景、物以及自己的感想等用心编织的原生态作文成长记录册。它是学生课堂写作取之不尽的公用素材仓库。下文就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介绍和阐述。
一、分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组织儿童间的合作活动有利于这种距离的缩小和促进儿童的成长。根据这一理论,在实施班级分组循环练笔的“分组”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名成员。小组内注重异质组合,注意上、中、下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各个小组之间注重同质组合,各组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当,以利于各个小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分组后,各组民主推选一名组长,进行日常练笔的组织管理。组长要根据表现不定期地进行调整。由于每一组几个成员共用一个练笔本,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鼓励每一组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有本组特色的名字,给练笔本设计有创意的封面。各组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员协商,制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①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有效分组,能激起组内每位成员的好胜心,彼此都会想到在其他小组成员面前展示自己,从而建立起组内良性竞争的氛围。组内成员由于注重了异质组合,彼此之间就能实现取长补短、互为借鉴,自然能满足求知的欲望。同时,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也会让每个小组成员想到在其他小组面前展示本小组的风采,各个小组间自然就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氛围。
通过有效分组,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做法还能使老师每次批改、指导只要一组一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就可以了。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的其他方面,避免了前文提到的习作批改费时费力却无实效的被动局面。
由上述做法可见,这样的“分组”为各组乃至全班学生习作发展水平的全面均衡提高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平台。
二、撰写
在班级分组循环练笔中,每个小组共用一本练笔本,由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经过平等协商,每周安排好每人每天练笔的顺序。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语文教师强加于学生之作业,学生亦可历久益明,习之亦加勤奋。”②班级分组循环练笔中“撰写”这一环节的实施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练笔的内容、体裁均不限,只是要求练笔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以及自己的感想,必须是真实的。也可以由小组成员事先共同商量好一个练笔专题,练笔内容在这个专题范围内自主确定,专题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每个组员练笔前可以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如何写作。这样的做法,能使学生在不断自主练笔中,由衷感受到“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之技能”,因而“习之亦加勤奋”。
在小学生轮流练笔的过程里,轮到的学生每天在家打开练笔本,在动手写练笔前,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他(她)看看小组成员已经写过的作品,看看每篇练笔后面大家的共同评语。既能获得借鉴,及时吸收同学练笔的优点,避免他(她)的缺点,又能激发起好胜心。儿童强烈的好胜心使轮到练笔的学生自觉地争取比前面的同学撰写得更好,从内心里希望得到小组成员们更好的评价。前文指出的“不少学生都把课外练笔当作了一种负担,写作时往往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半天才写出几句空洞而乏味的话”这样的情况自然就不会出现了。
小学生撰写练笔这一环节,在倡导了合作探究的同时,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避免了前文所述的学生个人的封闭式训练这种状态。小学生个体在撰写过程中有合作的伙伴,能激发起竞争的动力,易发展自己的写作个性,写作的兴趣自然能够得以有效提高。
三、评改
评改是循环练笔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着眼于在评议中帮助小组成员修改练笔。各个小组成员完成练笔后,小组的同学集中起来,共同评议小组同学的练笔。因为练笔的质量代表着小组的整体水平,代表着小组的荣誉,所以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自然都能认真地参与阅读和评议,发挥各自的长处,帮助修改练笔,指出优点和不足。这种学生自己参与的评改,会让被评改的学生眼服口服心服,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自愿进行自改。小组成员在相互合作中前进,比个人独自在习作之路上前进肯定会走得更远。
叶圣陶先生曾言:“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而竟不需改,乃有济也。”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④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活动中的评改,注重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最终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改能力,使他(她)们“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而竟不需改”。
四、评价
评价是紧随评改之后的重要一步,着眼于在评议中针对小组成员的练笔指出长处与不足。每篇练笔先由小组成员集体评议、修改并写出评价。各组的评价方式可以不一样,例如有的组用等第表示,有的组可以用评语表示,有的组用等第兼评语表示,有的组用小星星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由小组长交给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练笔以及小组集体评价的实际情况,及时精心地进行针对性的批改和评价,既要真诚地指出不足以帮助提高,更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帮助树立自信。教师批改和评价以鼓励为主,特别需要关注后进生,只要他们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师的批改和评价还要重视发挥写作指导方面的作用,激发各小组成员展开反思,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前进。
这一实施步骤里教师的评价,对小组全体成员都有着针对性极强的指导意义。由于全班分的小组一般不多,各组练笔收上来后,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批阅、评价,并能将这种评价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评价的时效性由此得到极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教师每天通过对各组练笔的批改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每个阶段在写作方面的真实状况,便于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皮亚杰的“同伴影响法”理论认为,儿童之间彼此交流看法,可以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似乎比成人更能够促进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鼓励儿童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这一步骤多种评价方式的实施中,评价和前面的评改都体现了此理论的精髓,能够“促进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使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质量上获得有效发展。
五、讲评
讲评也是班级分组循环练笔中的重要一环。教师每周视实际情况抽出一些时间,在班上针对几篇典型练笔进行讲评,从构思、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评价等方面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指导采用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原则。试以三~六年级循环练笔的讲评为例说明如下表:
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六年级讲评重点(指导)突出片断训练方面的指导突出半独立的篇章训练方面的指导独立的篇章训练方面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联想能力着重培养发现事物本质和特点的能力着重培养发现事物本质和特点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⑤练笔讲评自然也不能例外。在讲评中,教师通过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写作智能,逐渐掌握作文的技能、法度,达到“执笔而自能合度”之纯熟境界。
六、评奖
评奖这一环节在班级分组循环练笔里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各小组推选的学生代表每月根据评价进行综合比较,每周评选出最佳练笔,在班级墙报栏里全文登出。在班上朗读、表扬写得好的或有进步的练笔。同时,及时组织各小组的学生代表收集、汇总各小组学生练笔中的“亮点”部分(特别重视收集习作水平较低学生作文中的“亮点”部分),在班级墙报或黑板报的练笔栏目中展示,供大家阅读、学习、交流。
评选出的每月“最佳练笔小组”和“练笔进步奖”(包括个人进步奖和小组进步奖两种奖项。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受表彰的机会)的名单,以光荣榜的形式在墙报中张贴(获奖小组数以占班级小组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中评奖这一步骤的实施过程,正体现了这种定性评价的精神,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自然能“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从而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练笔动力。
评奖展示这种做法,既在全班树立了练笔榜样,又能激发各个练笔小组乃至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平等竞争,从而使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持续的提高。
小学班级分组循环练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特征,展现了合作的探究过程,提供了适宜的竞争平台,采用了多种的评价方式,强化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注重了内外的有效联系,强调了真正地融入生活。这种小学生课外习作训练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训练学生课外练笔有效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能运用到课外练笔当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外愿意乐意练笔,真正利用练笔这种方式忠实记录每天接触到的人、事、景、物以及自己的感想。如此就能够通过课外有效训练学生练笔来弥补课堂写作训练的严重不足,使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从量上和质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切实提高每个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①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 0:72 4.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 0:73 0.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 0:72 4.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12.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 0:741.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19.
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 4:116.